|
五、獨龍江鄉整鄉推進整族幫扶模式的啟示與借鑒
(一)多種扶貧模式的綜合運用是實現獨龍江鄉整族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獨龍江鄉整鄉推進整族幫扶模式打破了單一、常規的扶貧模式,做到了針對性的多種模式扶貧的相互補充和完善,重點突出,構成大扶貧、大整合概念,實現了邊防鞏固、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有機結合。但在貧困地區選擇扶貧模式時,應分析當地貧困成因,考察當地資源優勢,通過比較分析平衡選擇確定一種或多種形式結合的扶貧模式。
(二)特困地區群體如何實現跨越式、可持續發展的啟示。針對邊疆(遠)地理區位是獨龍江鄉的典型特征,交通通訊的通達性差,導致與世隔絕造成閉塞的環境、社會和人,亦導致社會運行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加的實際,首要任務就是實施大交通戰略,貫通鄉內與外界聯系的道路、現代通信等。針對獨龍江鄉區位及立體氣候造就了該區域富集而獨特的自然資源,以旅游特色小鎮打造為基礎的鄉村旅游開發和特色種養殖業培育及深加工剛好吻合這一地區的資源稟賦,成功實現了以發展帶動環境保護,以保護促進區域發展目標。研究表明,勞動力文化程度的高低與貧困發生率及家庭的人均收入有著密切關系,勞動力文化程度越高,家庭的人均收入也越高,而貧困發生率就越低。針對獨龍江鄉屬“直過”民族、人力資本低的實際,我們持之以恒地大力實施素質提高工程,培訓領域從語言、文明生活到鄉土旅游、鄉村醫生、農業科技、駕駛等技能培訓。大交通的實施解決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特色產業的發展和素質提高工程的實施為獨龍江鄉科學持久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激發群眾參與熱情,點燃群眾生活激情。貧困實際上表現為一種自我維持的文化體系,也就是貧困文化。窮人由于長期與外界封閉,生活于貧困之中,結果形成了一套固有陳舊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與價值觀念。獨龍江鄉整鄉推進整族幫扶初期各級黨委政府就強調要想盡一切辦法宣傳、溝通,交流,千方百計調動獨龍族群眾參與生產建設的積極性,通過“參與自己家園自己建、自己家業自己創”和一系列培訓活動的開展,使獨龍族群眾的商品經濟意識、文化科技意識、創業發展意識、衛生環保意識有了明顯增強,致富能力、勞動素質有了明顯提升。讓人欣喜的是,獨龍族不愿孤獨,他們在熱切地眺望著外面的世界,獨龍族沒有等待,他們正以“未富先憂”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提前謀劃、艱苦創業,獨龍族不甘落后,他們在邁開堅實的步伐,奮力追趕著其他民族快速發展的腳步。(國務院扶貧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