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打工者不愿再回村
房縣48萬人一半人都靠打工為生。打工的人近幾年越來越多地選擇在縣城買房
在朱仕雄看來,房縣縣城聚集一半人口,但并不等于城鎮化率達到50%,只有30%左右。“有相當多一部分人,屬于城鄉兩棲農民工。”正是這種兩棲農民工,在最初推動了房縣的城鎮化。
出門打工是房縣人改變生活的重要手段。程濤是房縣12萬多名外出務工者之一。若加上縣域內的打工人群,房縣48萬人一半人都靠打工為生。
打工的人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選擇在縣城買房,縣城教育資源集中,他們希望下一代在縣城上學。常年的打工經歷,讓他們更喜歡城鎮生活。
從房縣遍地的小產權房開發可看出端倪。很多人回憶,三五年之內,縣城內突然冒出很多私建的小開發房。
房縣縣城主街里面,很多新建的六七層小樓。居民住宅蓋成七八層高的“握手樓”、“蘑菇樓”。還有一些城中村在集體土地上建起住宅樓。
這些“兩違建筑”售價2000多元,買不起商品房的打工農民會購買這類房屋。
去年,十堰市全市嚴打“兩違建筑”,超過4層違建,均被罰款,才遏制住小開發風。
軍店鎮作為房縣第二大鎮,沈發良目睹了鎮上外地人搬遷的過程,穿鎮而過的305國道旁,基本上所有的新房都是外地人來購買。
沈發良說,他們這條老街共有13戶居民,七八戶家里租住著外地人。他們有從房縣偏遠山區九道、上龕、窯淮搬過來,住在這里離縣城近,孩子上學方便。
房縣城關鎮花寶村是房縣的郊區村。村民丁文茂說,花寶村成為城區的一部分,住在花寶村,能去上房縣東關小學,很多外地人購買花寶村民的小產權房。
如今,全村6000多人,有一半人是從外面來的。
回不去的大山
住在山上,孩子到鎮上讀書,家長們需要搬來陪讀。另外山里的地供養不起孩子讀書
程濤能理解那些掙錢在縣城買房的打工者。
房縣有“千里房縣”之稱,除了周邊幾個鄉鎮,其他鄉鎮均在傳說中“神農架野人”出沒的大山里,最偏遠的鄉鎮九道鄉,從縣城到需要翻三座大山7個小時。
出來了就很難再回去。住在山上,到鎮上看一次病,開農用車來回要一天。孩子到鎮上讀書,家長們需要陪讀。除此之外,山里那片地供不起孩子讀書。
程濤的家在軍店鎮的雙柏小區內。小區是房縣搬遷移民的試點。100戶村民從深山搬到軍店集鎮上。
程濤家1999年就從山里搬出來。按他父親程傳普的話說,以前人窮了上山,現在人窮了下山。程濤的爺爺因為窮從軍店鎮搬到山里開荒種地,如今他們因為同樣的原因搬下來。
1999年,程傳普交不起土地提留款和其他稅費決定搬下山。臨走時,村里扣下他家的兩頭耕牛和所有家當。
回憶山里的生活,程濤說,他和妹妹每年學雜費都沒有交齊,若不是父親上山砍樹賣,他們小學讀不完。
去年,程傳普原來住在山上的村成為房縣唯一的扶貧搬遷試點,全村一半人安置到軍店鎮雙柏社區。
程傳普說,他原在山里的舊房作價5000元,退耕還林的6畝經濟林每畝補償1130元,此外再拿出14萬元,交出土地承包合同,才能獲得雙柏社區一處新房。
如今搬到雙柏社區的100戶村民,戶口已變更為軍店鎮雙柏社區居民。
他們搬下來的人,孩子和大人均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看門。
軍店鎮74歲的老農沈發良算過一筆賬。如果現在單純靠種地為生,飯都吃不起。
他說,種一畝地水稻,按一畝收1000斤稻谷算,收入1500元,除去生產成本,收入為510元。一個人種一畝地一天還賺不到5塊錢。
而現在房縣的搬磚小工,一天工價就150元。一人在工地上干4天,就能超過種一畝地的收入。
“大片大片的耕地都荒了。”沈發良說,如今幾乎沒有人再種地了。全村55歲以下的人幾乎全在外打工,家里的地交給老弱病殘在種。
進城要付出失地代價,但程傳普一家仍選擇離開山里的土地。
下山之后,他們需要面對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