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湖北各地旱魔肆虐 鄉(xiāng)間水塘"肚皮朝天"(組圖)

2011年05月30日09:07 | 中國發(fā)展門戶網(wǎng)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白蓮河 鐵門崗鄉(xiāng) 干渠 渠道灌溉 大旱 水塘 湖北竹溪縣 泵站 渡槽 鄉(xiāng)間

今年以來,竹溪縣遭遇冬春夏連旱,當?shù)赜嘘P部門組織農(nóng)技工作人員指導農(nóng)民推廣水稻“直播節(jié)水種植法”,即在地表覆蓋地膜,最后打孔、點種,在田里灌水保潮,水稻就可發(fā)芽、生長。新華社發(fā)

島嶼密布,碧水縈繞,在浠水、羅田、英山三縣交界,一潭深水波光粼粼。它,便是我省的第三大水庫、“鄂東第一人工水庫”——白蓮河水庫。

1958年,當?shù)厝嗣裨诤诱钡摹笆U灘”筑起百米高的大壩,建成這座控制流域面積1800平方公里,總庫容12億多立方米的大型水庫。如今,流域內(nèi)幾十萬頃良田和近百萬人口受其眷顧。

大旱來了,這座老水庫再立新功。自4月25日開閘放水以來,白蓮河灌區(qū)東、西干渠渠道灌溉用水超25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超過20.5萬畝,沿線旱情因之得到極大緩解。

然而,經(jīng)過50年的歲月風霜,白蓮河水庫的“毛細血管”卻顯現(xiàn)出淤塞和病態(tài)。在取水的重負與期盼間,這座“生命水庫”正面臨不得不正視的尷尬。白蓮河水庫的命運,是我省旱區(qū)基礎水利設施遭遇的一個縮影。

白蓮河灌區(qū):東干渠“腸梗阻”

白蓮河水庫蘄春東干渠橫車鎮(zhèn)渠段,一座2478米的引水渡槽橫跨九棵松村。渡槽為混凝土結構,不少地方鋼筋外露。村民董海華站在渡槽前告訴記者,渠道已停水三天了。

白蓮河水庫東干渠管理處處長胡泓勝介紹,東干渠是白蓮河水庫兩大干渠之一,全長50.6公里,設計灌溉境內(nèi)橫車、彭思、管窯三個鎮(zhèn)12萬畝農(nóng)田。

橫車鎮(zhèn)張沖境內(nèi)的李樹坳隧洞,長1500米,是東干渠通往蘄春境內(nèi)的主要關口。如今洞內(nèi)大面積塌方,淤積嚴重,常常堵塞。

東干渠包括涵洞、隧洞、橋梁、閘口等大小水工建筑物1200多個,隨著歲月流逝,90%以上的水泥建筑物都已老損,有的地段完全斷流,昔日清水暢流的景象已成追憶。

村民董全和說,上個世紀60年代,靠天收的九棵松村終于盼來了白蓮河水庫引水工程,20歲出頭的他主動找到生產(chǎn)隊長,要求參加修渠建渡槽工程。那時候,大家聽到哨聲就起床上工,從早干到晚,沒有一個叫苦叫累……“通水那天,村民拿著鞭炮,守在渠道等水過來,那場面比過年還興奮。”董全和沉浸于當年的喜悅中。但如今,村內(nèi)引水渡槽的狀況,讓他直搖頭。

蘄春彭思鎮(zhèn)黃柏城村,同樣緊鄰白蓮河水庫東干渠。當年白蓮河水庫的水引到該村后,村里曾實現(xiàn)連續(xù)十年農(nóng)業(yè)旱澇保收。然而,72歲的老人葉甲志告訴記者,至上世紀80年代初,東干渠的水就很難流到該村,原因還是上游來水不足、渠道淤泥堵塞等所致。

鄉(xiāng)間水塘:蓄水功能減弱

除了淤塞損毀嚴重的水渠,那些昔日可供淘米洗菜的鄉(xiāng)村水塘,也在大旱中漸漸消失了。僅僅黃岡市,大旱便導致該市12萬余口塘堰干涸。

距離蘄春不到百里之距,團風縣團風鎮(zhèn)程家崗村,村里的80多口水塘,滴水不剩。塘內(nèi),黑色的淤泥、垃圾袋和腐敗的樹葉充塞其間。塘水干涸,使得該村800畝應插早稻,只插下不到60畝。

團風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提供的一組數(shù)字顯示:該縣1.8萬畝塘堰中,有1.12萬畝處于干涸見底狀態(tài),有4000畝水深不足0.8米。

水塘,對農(nóng)田用水而言,是最基礎性的蓄水設施。在孝感市孝昌縣豐山鎮(zhèn)王林村,村里的幾口塘堰同樣干涸見底。村主任李繼春介紹,由于缺乏資金,堰塘多年沒有清理、淤塞嚴重。

“村里的水塘,10多年沒有清理,存水量只有以往的1/3,蓄水能力大大降低。”麻城市大萬村黨支部書記萬太平也說,如果能多修復或開挖一些水塘,抗旱中或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但清塘需要的經(jīng)費投入,單靠村里捉襟見肘。

農(nóng)村基礎水利“欠賬太多”

“多少年沒有遇到這樣的大旱,全鄉(xiāng)100多座泵站,變壓器和泵站設備,之前已有部分被盜!”談起大旱,麻城市鐵門崗鄉(xiāng)分管農(nóng)業(yè)的干部陳幼勻很痛心。

鐵門崗鄉(xiāng)茅瓦屋村六角畈基地,是麻城乃至全省的中稻萬畝高產(chǎn)創(chuàng)建基地,主要靠舉水河泵站供水。但由于堤壩基礎設施老化、淤塞,政府大量投入修復泵站抽水后,渠道底部大量滲水的現(xiàn)象仍很突出。

陳幼勻說,全鄉(xiāng)基礎水利設施,多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目前普遍存在損毀嚴重、設備老化、管理不善等問題。

連日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因河道、渠道、堰塘被人為破壞損毀,大旱來襲后,鐵門崗鄉(xiāng)通過多渠道共籌集超過200萬元,這些錢多用在了修復大型泵站等方面。

黃岡市是我省的農(nóng)業(yè)大市,該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方建華坦言,在農(nóng)村基礎水利設施這塊還是“欠賬太多”。

方建華告訴記者,大旱中,該市67個大中型灌渠的放水渠道淤積、萎縮現(xiàn)象非常嚴重。其中,大中型水庫的灌渠設計總長7458公里,但不能通水的灌渠達3801公里,占到了51%;小型水庫灌渠不能通水的里程數(shù)達2073公里,占到55%。“這些灌渠,大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設計修建,萎縮的原因有些是自然垮塌、失修,有些是因修路、破壞性開發(fā)而損毀。與交通等基礎設施的發(fā)展相比,我們的基礎水利工程現(xiàn)狀還是太落后了。”方建華說。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荊楚網(wǎng)-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