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島嶼密布,碧水縈繞,在浠水、羅田、英山三縣交界,一潭深水波光粼粼。它,便是我省的第三大水庫、“鄂東第一人工水庫”——白蓮河水庫。
1958年,當地人民在河窄水急的“石險灘”筑起百米高的大壩,建成這座控制流域面積1800平方公里,總庫容12億多立方米的大型水庫。如今,流域內幾十萬頃良田和近百萬人口受其眷顧。
大旱來了,這座老水庫再立新功。自4月25日開閘放水以來,白蓮河灌區東、西干渠渠道灌溉用水超25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超過20.5萬畝,沿線旱情因之得到極大緩解。
然而,經過50年的歲月風霜,白蓮河水庫的“毛細血管”卻顯現出淤塞和病態。在取水的重負與期盼間,這座“生命水庫”正面臨不得不正視的尷尬。白蓮河水庫的命運,是我省旱區基礎水利設施遭遇的一個縮影。
白蓮河灌區:東干渠“腸梗阻”
白蓮河水庫蘄春東干渠橫車鎮渠段,一座2478米的引水渡槽橫跨九棵松村。渡槽為混凝土結構,不少地方鋼筋外露。村民董海華站在渡槽前告訴記者,渠道已停水三天了。
白蓮河水庫東干渠管理處處長胡泓勝介紹,東干渠是白蓮河水庫兩大干渠之一,全長50.6公里,設計灌溉境內橫車、彭思、管窯三個鎮12萬畝農田。
橫車鎮張沖境內的李樹坳隧洞,長1500米,是東干渠通往蘄春境內的主要關口。如今洞內大面積塌方,淤積嚴重,常常堵塞。
東干渠包括涵洞、隧洞、橋梁、閘口等大小水工建筑物1200多個,隨著歲月流逝,90%以上的水泥建筑物都已老損,有的地段完全斷流,昔日清水暢流的景象已成追憶。
村民董全和說,上個世紀60年代,靠天收的九棵松村終于盼來了白蓮河水庫引水工程,20歲出頭的他主動找到生產隊長,要求參加修渠建渡槽工程。那時候,大家聽到哨聲就起床上工,從早干到晚,沒有一個叫苦叫累……“通水那天,村民拿著鞭炮,守在渠道等水過來,那場面比過年還興奮。”董全和沉浸于當年的喜悅中。但如今,村內引水渡槽的狀況,讓他直搖頭。
蘄春彭思鎮黃柏城村,同樣緊鄰白蓮河水庫東干渠。當年白蓮河水庫的水引到該村后,村里曾實現連續十年農業旱澇保收。然而,72歲的老人葉甲志告訴記者,至上世紀80年代初,東干渠的水就很難流到該村,原因還是上游來水不足、渠道淤泥堵塞等所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