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將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陳劍波研究員認為,1998年我國曾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擴大財政支出拉動內需,其走向帶來兩個問題:一是效率比較低,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不賺錢,沒有足夠的收入覆蓋成本;二是不可持續,通過投資與基礎設施建設如大江大河治理、高速公路、鐵路建設,只能帶來短期效果,不能成為經濟長期增長的火車頭。從目前的全球經濟看,啟動中國國內消費需求確實已經成了全世界關注的問題,中國的消費需求能不能保持穩定增長,能否成為拉動GDP增長的火車頭,確實已關乎全球經濟的前景。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5年的數據,中國總人口約13億,農村人口如果加上縣域城鎮人口,約為10億人。要擴大內需,增長潛力最大的就是縣和縣以下區劃內的這10億人口。
近年來,中國的消費需求有所增加,據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介紹,2007年在全年經濟增長11.4%的數字中,2.7個百分點是出口拉動,4.3個百分點是投資拉動,4.4個百分點是消費拉動,消費拉動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排在首位。
“可以想象,如果本世紀中期我國城市化水平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即城鎮人口占到70%左右,大約有6、7億農村人口要轉為城鎮居民。如果這6、7億新增城市人口的消費水平跟我們現在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一樣,那對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消費電子等產業的拉動作用將是十分巨大的。” 陳劍波說。 如何啟動農村消費市場 日本經濟媒體《日本經濟新聞》評價十七屆三中全會的社論稱,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以農村改革為全會主要議題,反映了農村問題已變得極為重要。要刺激消費,占中國總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民的增收和農村的發展必不可少。
“要預測中國經濟能否實現由外需主導向內需主導的轉變,農村改革的動向值得關注。要啟動內需,提高農民收入是關鍵;而要在新形勢下提高農民收入,統籌城鄉改革則是關鍵。”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小映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道。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曾對媒體表示,2007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140元,和2006年相比增加了553元,從農民收入增長的絕對額來看是歷史上農民增收最多的一年。增幅扣除了物價指數之后和2006年相比,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9.5%。這是自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
盡管農民的人均純收入較從前有所增長,但欠發達地區貧困現象依然嚴重。有學者認為,如果實施國務院扶貧辦草擬的新扶貧標準調整辦法,以人均年收入1300元作為貧困線標準,中國的貧困人口將有8000萬。
“這次全會提出到2020年我國農村改革發展六方面的基本目標任務之一就是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王小映說。
此外,陳劍波提出,要啟動內需,完善農民的社會保障和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也至關重要。 “農民養老、醫療、住房要有保障,子女要能享受到比較好的教育,心里對未來基本生活保障有底,在這種情況下才會花錢。而要做到這些,必須要考慮城鄉一體化格局的形成,農民要跟城里人一樣,有穩定就業、有住房、有社保;同時,也需要對一系列農村的制度進一步完善,比如全會提出的,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等。”陳劍波說。
對于農民土地問題,陳劍波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土地具有財產功能,其財產屬性能否體現出來,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如果農民進城變成了市民,身后這塊財產依然給保留著,他就可以把土地流轉出去,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還可以獲得一些收入;同時,土地對農民來說,也是最后的保障線,可以讓他們對消費支出更有信心。(記者 王紅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