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貸款是我國重要的扶貧資金來源,在許多貧困地區其數額與財政性扶貧資金相當。但記者在貧困大省陜西、貴州兩省采訪時了解到,近年來由于扶貧貸款回收率較低、農業銀行基層網點收縮等多種因素,扶貧貸款萎縮,嚴重影響了當地脫貧產業的發展。
“羊圈都修好了,就是沒有貸款買種羊”
記者來到陜西省神木縣的扶貧工作重點村馬鎮鎮楊家山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這里家家戶戶幾乎都修了羊圈,買了鍘草機,可是絕大部分的羊圈都是空的。村支書楊九偉說:“2003年政府投資近65萬元,用于修路、建設飲水工程和培訓種糧種草技術等。基礎設施改善了,我們村又有養羊的傳統,可建了羊圈就是沒有錢買種羊。鄉親們貸不到錢,一些人不得不借高利貸。”
馬鎮鎮焦家洼村村支書白善堂說:“現在正是給田地上化肥的時候,但我們村2/3的農戶都買不起化肥,也貸不到款,只好賒賬,28元一袋的化肥賒賬要33元。”
貴州省松桃縣扶貧辦副主任楊再橋說,“八七”扶貧攻堅期間,松桃縣發放貸款1.8億元,到現在還有一億多元沒收回,去年農行僅發放30多萬元扶貧貸款,許多想發展產業的農民只能“望貸興嘆”。
扶貧貸款規模不斷萎縮
陜西省有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27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農業銀行陜西省分行提供的數據顯示:2002年,全省當年投入的扶貧貸款高達13.36億元,但是此后一路下滑,去年扶貧貸款投放僅為4.14億元,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貴州省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總數的1/10。據貴州省農行介紹,2000年貴州省當年發放扶貧貸款數額為23億元,到2005年只剩下8.36億元。
陜西省榆林市地處陜北,有12個縣區,其中10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兩個是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人口占全市農業人口的24%。陜西省農業銀行榆林分行行長高衛東說:“從2002年開始,榆林分行每年凈投放的扶貧貸款數量急劇下降,扶貧貸款業務占所有貸款業務的比例也越來越小。”
據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陜西省府谷縣扶貧辦介紹,府谷縣貧困人口高達5.7萬人,都是靠天吃飯,自然條件差,加上因病、因災、因學致貧者很多,因此扶貧貸款到期難以歸還,使得農行發放扶貧貸款的積極性不高。縣扶貧辦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2003年,該縣發放扶貧貼息貸款3783萬元,但到了2005年僅有240萬元。
“扶貧的政策性”與“貸款的商業化”矛盾重重
扶貧貸款萎縮的重要原因是其呆賬、死賬多,貸款回收率低,運行成本高,資產質量差。在業績考核與資產效益的雙重壓力下,農業銀行不愿多發放扶貧貸款。陜西省扶貧辦扶貧貸款管理處處長張秋俠介紹說,扶貧辦經過調查后形成的農民需求貸款的名單,農業銀行往往不認賬,最多采納30%。
陜西省農業銀行榆林分行行長高衛東說,農業銀行的商業化導向和扶貧貸款這項業務的政策性存在矛盾,商業化要求精簡人員、收縮機構、效益至上,而扶貧貸款面向的是處于弱勢的農業和農民,這項政策性業務從成本上核算是虧損的。他舉例說,1999年,榆林分行有一支近200人的隊伍專門從事扶貧貸款的工作,仍然顯得力不從心。近年來,農業銀行網點大幅收縮,全榆林市的12個縣中,縣以下(不含縣)的網點只有兩個。扶貧貸款作為一項政治性比較強的任務,農業銀行必須承擔,但是從商業角度看,這項業務費人、費時、費力,不劃算。
高衛東說,人民銀行和銀監局規定,2000年以后新發放貸款的不良貸款率超過3%,2004年以后發放貸款的不良貸款率超過1%,要追究行長責任。該市扶貧貸款的回收率在40%左右,嚴重影響了銀行的資產質量,所以萎縮是必然的。
專家建議:可將財政性扶貧資金用于貼息
就扶貧貸款的萎縮問題,陜西、貴州兩省農行、扶貧部門以及基層干部提出了大量的建議與對策,歸納其主要觀點如下:
對策一:相關管理辦法規定中央扶貧財政資金不能用于貼息貸款,許多基層干部認為這大大制約了財政性扶貧資金發揮作用的空間。他們建議,可以將財政性扶貧資金用于貼息,以支持銀行有針對性地向貧困地區發放貸款,起到以小搏大的作用。
貴州省畢節地區納雍縣老凹壩鄉大寨村民組2003年率先啟動了以地方財政性扶貧資金貼息貸款的試點,用兩萬多元的扶貧資金貼息向農村信用社貸款28萬元,用于發展畜牧業,當地農民年收入由以前的600多元提高到5000多元。
貴州省正在全面推廣這一辦法,相關部門已擬訂了《貴州省扶貧到戶貼息貸款實施辦法》,嚴格規定了貼息方向是與農民脫貧相關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以及小型農副產品加工業、小型手工業等生產經營性項目,實施了嚴格的審查監督機制。貴州省扶貧辦主任周培榮興奮地告訴記者:“按照這一辦法,貴州省今年安排的2000萬元的省級財政扶貧資金可以拉動四億元的銀行貸款。”
對策二:扶貧貸款現行的分散性發放方式不利于資金的最大效益化。因此相關部門建議小額信貸的分散性發放方式應該根據各地具體產業針對性發放。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資金的使用和回收率將提高;二是由支柱產業為核心發放貸款并發展產業,農民致富也更有保障。
專家們還建議說,由于全國農業銀行實行機構改革、減員增效后農村網點減少,可以委托農信社來發放貸款。貴州省道真縣農業銀行2004年與農信社進行試點:農行委托農信社發放小額貸款,并由農信社代為追蹤監管并到期催還,農行支付農信社一定的費用。該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對策三:借鑒世界銀行在中國的扶貧貸款發放及監管辦法,依托縣、鄉、村等層層基層組織,提高貸款使用效率和回收率。
陜西省有7200萬美元的世界銀行扶貧貸款,從1997年開始實施世界銀行扶貧貸款,覆蓋了17.6萬農戶,農戶的還本付息率高達90%以上,而其他沒有歸還的也往往是因為因災或因病等極為特殊的原因。
陜西省扶貧辦副主任賀昌信告訴記者,世界銀行扶貧貸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充分依托基層組織機構,實施五級聯動(省、市、縣、鄉、村),在省、市和縣主要依托扶貧部門,鄉一級設有項目辦公室(由鄉干部負責實施),在村一級設有項目實施小組(由村干部和農戶代表負責實施),這樣可以保證項目資金能夠在當地落到實處,充分避免了僅依托農行少數網點的弊端;二是充分實施參與式扶貧,由老百姓決定項目的選擇,世行和鄉村干部負責組織培訓,世界銀行對農戶的行為建立了一個詳細到每家每戶的評估系統,一年做兩次入戶的抽樣調查,往往這些評估官員要到農戶家去數羊、數豬;三是其貸款的期限比較長,一共是15年,而不像農行扶貧貸款那樣要在一兩年內還清,這樣可以使得農戶有一個充足的產業發展時間。
對策四:建議主管部門對扶貧貸款業務單獨考核,從而使農行在發放扶貧貸款時沒有資產質量業績考核的壓力。(劉健 秦亞洲 張琴 丁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