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二、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思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按照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總體要求,以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為主線,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逐步完善政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與分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協調。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處理好人口與發展關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解決人口問題的過程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家庭發展能力。
堅持統籌協調。強化人口的基礎地位,注意把握人口各要素之間、人口與經濟社會及資源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構建有利于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政策體系。
堅持科學指導。把握好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適時完善人口發展政策,指導地方積極探索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推進人口工作的理論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科技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著力解決人口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三)主要目標。
人口總量目標。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十二五”期間,人口年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2‰以內,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9億人以內。
人口素質目標。教育普及水平進一步提高,15歲以上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3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3年;在職人員培訓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勞動力素質明顯提高,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嬰兒死亡率降到12‰,孕產婦死亡率降到22/10萬,嚴重多發致殘的出生缺陷發生率降低,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4.5歲。
人口結構目標。出生人口性別結構得到有效改善,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至115以下。
人口分布目標。城鎮化率提高約4個百分點,限制開發區域內人口更多地集聚在縣城和中心鎮,禁止開發區域內人口總量有所減少,人口空間分布趨于合理。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初步實現。
民生保障目標。社會就業更加充分,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家庭發展能力得到增強。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養老服務能力明顯提升。貧困人口顯著減少,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生活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
三、主要任務
(一)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
全面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保持生育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更加注重利益引導,更加注重服務關懷,更加注重宣傳倡導,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突出做好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的人口計生工作。深化人口計生綜合改革,著力創新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工作機制和方法,解決影響和制約人口計生工作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堅持依法行政,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完善穩定低生育水平相關經濟社會政策。將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導向政策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政府改善民生行動計劃。全面落實法律法規規定的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優惠政策。促進經濟社會相關政策與人口計生政策的有機銜接,在就業、社會保障、扶貧開發、征地補償、集體收益分配等方面,制定對計劃生育家庭的傾斜政策。進一步完善以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別扶助制度為主的優先優惠政策體系,擴大范圍、提高扶助標準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服務體系。加快人口計生服務體系建設,拓展服務范圍。加強人口計生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實施人口和計劃生育職業體系建設工程,建立職業標準、教育培訓、評估認證和職業拓展體系。加強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扶持一批部委級重點實驗室。加強新型避孕藥具的研究與開發,完善計劃生育藥具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全面提升計劃生育優質服務能力,加強生殖健康保健,使人人享有生殖健康服務。
(二)完善人口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深化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戰略研究。按照科學發展觀以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充分考慮人口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性、基礎性影響,準確把握人口變動趨勢,深入研究不同階段的人口政策取向及主要任務,為人口決策提供支撐。
堅持和完善現行生育政策。進一步完善宣傳教育、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長效工作機制,確保低生育水平的穩定。著眼長遠發展,逐步完善政策,確保人口中長期戰略目標的實現。
形成人口政策合力。進一步完善人口計生、人力資源開發、男女平等、人口老齡化以及人口遷移流動等方面政策,制定促進家庭發展、主體功能區建設等方面的人口配套政策,加快形成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政策體系。
(三)著力提高人口素質,加快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
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作,積極落實出生缺陷三級預防措施,加大出生缺陷干預力度。開展易為廣大群眾接受的宣傳和引導活動,加強婚前、孕前咨詢指導。組織實施計劃生育生殖健康促進工程,做好健康教育、優生咨詢、高危人群指導、孕前篩查、營養素補充等優生服務工作。逐步擴大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試點范圍,探索建立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制度。建設全國產前診斷網絡,推進新生兒疾病篩查、診斷和治療工作。開展出生缺陷發生機理和防治技術研究,加強出生缺陷防治重點實驗室建設。提高助產服務能力,進一步降低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
提高人口健康素質。普及健康教育,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推進全民健身運動。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醫療保障和服務體系,完善基本醫療制度。充分利用基層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形成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逐步縮小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差距。繼續加強性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全面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減少傳染病、地方病的發生和傳播。加強心理衛生和精神健康工作。
提升國民教育水平。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質量和水平,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嬰幼兒早期教育。積極發展學前教育,構建“廣覆蓋、保基本、多形式”的學前教育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鞏固規模,提高質量,建立支撐現代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實現從以規模擴張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發展向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高等教育。加快發展多樣化的繼續教育,重視和支持特殊教育,繼續發展老年教育,推動民族教育加快發展。健全國家資助政策體系,扶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加強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獨生子女社會行為教育。加強道德素質和誠信教育,提高國民素養。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重視開發領軍人才,大力開發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專門人才,提高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和水平。建立和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對城鄉有就業要求和培訓愿望的勞動者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給予培訓費補貼,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加強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營造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四)引導人口有序流動,促進人口合理布局。
優化人口布局。實施與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人口政策,促進形成合理的人口分布格局。積極推進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發達的城市化地區吸納和集聚人口,引導人口超載的重要生態地區人口自愿、平穩、有序轉移。深入開展人口空間分布研究,做好人口發展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銜接協調。研究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的政策,探索優化人口分布的有效途徑。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特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規模,大中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繼續發揮吸納人口的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落戶條件。堅持因地制宜、分步推進,按規定把有合法穩定職業并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農村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構建城鎮化戰略格局,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增強城鎮承載能力,改善人居環境。統籌考慮人口變化和城鎮化趨勢,優化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全國流動人口生存發展狀況、分布的動態監測體系。在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進行改革試點,積極探索符合時代要求的人口服務管理體制。逐步實行暫住人口居住證制度。在農民工流動較為集中的地區建立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為流動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務。建立農民工基本培訓補貼制度,增加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將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多渠道多形式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鼓勵采取多種方式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研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鞏固完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一盤棋”工作機制,建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