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住不進——
公辦養老院床位緊張,根本住不進去
與愛慕家一墻之隔,是香山老年公寓,這是一所民政局下屬的公辦養老院。從外觀上看,環境與設施與新建的愛慕家相比具有不小的差距。當天下午,大門緊鎖,里面鎖著一條狂吠不止的狼狗。
據住在愛慕家的老人介紹,他們第一時間想去的還是公辦養老院,因為在這些老人的觀念里,國家辦的正規,而且一個月不到3000元的費用也比較少。但一咨詢,根本排不上隊。
“去公辦院得排隊,床位太緊張,一排就排到后年去了。”78歲老人劉天慶告訴記者。
床位緊張是老人們提及公辦養老院難以解決問題的第一個原因,但劉天慶這位原北大教授告訴記者,公辦養老院的服務質量也是個大問題。他的獨生子目前在美國,他們也不愿去美國。因此他退休后就早早住進了養老院,最早就去了位于北京祁家豁子的一家號稱樣板的公辦養老院。
“到里面一住發現比之前想象的差遠了,我吃了他們餐廳一頓飯,拉了半個月肚子。”劉天慶憤憤地說,見個院長比登天還難,一個老人在電梯里摔倒了,辦公室主任看都沒看一眼就走過去了。
雖然記者無法核實到老人所說的是否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可以想象,他在那個養老院一定有不愉快的經歷。
據了解,北京市現有養老服務床位數不到4萬張,只占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1.8%,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比例為5%至7%。
解難題——
中國式養老破局,需中國式解決之道
劉婧梅是愛慕家養老院的一個工作人員,出生于1987年,剛畢業半年。雖然她十分熱愛養老事業,但是她自己并沒有打算未來將自己的父母接到養老院的打算。
她告訴記者,來這里的老人都具有一定的修養,但并非都能轉變觀念,但凡是子女把父母送來的,老人普遍心情沉郁,而自己主動來的,心情才比較平靜。
中國具有重視親情與團圓的傳統,在中國的價值觀里,將父母送去養老院,或者老人自己選擇去養老院,起碼在目前,還不能說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盡管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并不具備家庭養老的條件。
“我不會送父母去養老院的,條件再好也不能讓去,護理人員再好比得上家人么?”在外企工作的齊陽告訴記者。但他也知道,這樣的表態相比社會的現實更像是口號式的表態。因為他即將面臨兩小養四老這一普遍現實。他和妻子剛剛首付80萬元買了一套房子,每個月付6000元月供后生活已經很緊張,很難把父母從山東老家接過來贍養。而且,妻子家的兩位老人也已經退休了。
“兩小養四老是未來中國最大的養老困境,”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為,中國式的養老困境必須尋求中國式的解決之道。
一些人提出社區養老可能是比較符合中國城市養老現狀的一條道路。不同于傳統家庭養老和養老院機構養老,“社區養老”除接受家庭照顧外,主要依托社區提供的居家養老網絡和義工自愿養老服務,兼具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優點,被認為是當前最為可行的選擇。全國政協委員何小平說,“老人住在家中,但是養老服務卻是由社會來提供。老人既留在熟悉的環境中,又能得到生活和精神上的照顧。”
同為全國政協委員楊超也認為,社區養老作為家庭養老的重要補充形式,具有醫療服務專業化、社區規模體系化、資源配置成本低等優勢,能夠更好地滿足我國基本養老的需求。
夕陽下,李鳳清老人叫醒了在歌聲中沉睡的老伴,她說原來設計槍炮的老伴現在記憶力越來越差,為了避免他擔心,自己經常告訴他們只花了2000元來住這里。
“我們的住宿費只有2000元,你就別操心啦。”李鳳清大聲在他耳邊說,“咱們有房子,還花2000元住這啊。”老伴囁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