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調查:大學生眼中,“中年空巢”是普遍現象
經過對多名大連高校大學生的隨機采訪,記者發現“中年空巢”現象已經十分普遍,其中以大一、大二學生的家長最為明顯。這些獨生子女離家時父母的年齡多在40-55歲之間,事業上穩定,之前的生活重心多數放在子女身上,其中很多母親更是“一切圍著孩子轉”的全職媽媽;在子女離開家的1-2年,大部分父母都會有一定的心理變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通訊聯系方面,平均2-3天,父母和子女就會通一次電話,時長在30分鐘左右,而電話內容多為子女的近況。“每次我媽的電話都是一套,我今天吃什么了,上什么課了,昨天休息的好不好……弄得我寢室同學都會背,不過他們的父母也實行電話‘盯人’,所以我們全習慣了。”大一新生銘銘說。據她介紹,她們班級有二分之一的女生都會每天和父母通話或發短信。多數被采訪的大學生認為獨生子女政策和社會發展是造成父母“中年空巢”的主要原因。一個夏姓大三學生就認為自己家不存在“中年空巢”:“我弟弟今年剛上小學,距離他離家應該還有很長時間,到那個時候父母只能算是‘老年空巢’了。”
專家:構建新型家庭結構,擺脫“中年空巢”危機
大連徐醫生心理工作室主任、國家心理咨詢師徐相君認為“中年空巢”家庭的形成大部分源于家長的主動選擇。隨著生存壓力的不斷加大,家長希望孩子會有更好的發展,會鼓勵孩子“離巢”,當“三口之家”一下變為“二人世界”,家長心理狀態并不能容易地隨之改變,就會產生焦慮、失落等情緒。
其中,中年母親面對子女的“離巢”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從而導致婚姻生活存在矛盾。“這個年紀的女性多面臨退休或賦閑在家,身體則步入更年期階段,生理和心理都經歷著巨大變化,加上作為調解紐帶的孩子不在身邊,更容易遭遇婚姻危機。”徐相君說。
另外,徐相君不建議父母每天給孩子打電話。“這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觸,同時又容易引發孩子的內疚心理,既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父母走出焦慮、失落的心情。”
根據上海政法學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陳曉敏的推算,理論上,“中年空巢”期將長達25年之久,那么盡快進行調整、構建新的生活方式才是避免“中年空巢”危機的辦法。徐相君認為,“中年空巢”夫妻應該盡快構建新型夫妻關系,從而更快適應“中年空巢”家庭的生活狀態。同時,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培養更多興趣愛好,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另外,針對很多不能釋然子女離開的家長,徐相君建議他們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多重身份,不僅作為子女的父母,同時還是別人的子女、朋友、同事,這樣父母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其他身份上,就很容易走出“中年空巢”危機。
徐相君提醒那些即將步入“中年空巢”期的父母,要在子女未離開時,就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節奏,拋開“一切圍著孩子轉”的觀念。“為什么發達國家這樣的事例相對比較少,主要就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私人空間更多,這樣孩子離開時,父母就不會體會到太大的失落。”(半島晨報記者 曹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