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團委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8月來到新疆的首批600名“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在教育、醫療衛生、農業技術等崗位上表現出色。今年新疆各地對大學生志愿者的需求將大大增加。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團委副書記隋霞說,去年新疆所有縣都要求接收大學生志愿者,自治區團委最終挑選了12個縣作為首批受援縣;鑒于新疆中小學教師缺口較大,新疆今年除繼續接收團中央組織的志愿服務西部大學生外,自治區團委、教育廳還將自主招募100名大學生志愿者,比照“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給予相應待遇。
2003年新疆接收了600名志愿服務西部大學生,絕大多數安排在教育、醫療衛生、農業技術等工作崗位上。隋霞說,新疆今年對“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的需求將更加明確,由受援地提出所需志愿者人數、專業,然后由自治區團委統一上報至團中央。
新疆奇臺縣去年接收了30名大學生志愿者。縣長周旭勇說,到奇臺縣志愿服務的大學生,我們一律當作人才看待,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如果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期滿后愿意留在奇臺工作,縣政府會盡力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
奇臺縣老奇臺鎮黨委書記王國勛對去年分配來的5名大學生志愿者很滿意,他認為這幾位志愿者思想活躍,謙虛務實,生活上不講條件;在鎮機關工作的幾名大學生志愿者,盡管目前還不適合搞生產,但鎮里決定在他們熟悉情況之后,盡快給他們鍛煉機會。作為每天接觸大量基層工作的領導,王國勛說:“我們最歡迎既有現代知識,又能虛心學習、腳踏實地工作的大學生,我們太需要這樣的人才了!”
和其他大學生志愿者一樣,畢業于山東煙臺大學的韓麗華來到新疆之前做好了吃大苦的準備。在她當時看來,志愿服務地應是缺水缺電、荒無人煙的地方。半年后,韓麗華不禁對自己當初的想法啞然失笑。
服務西部志愿者自述:我的志愿路
韓麗華志愿服務的地方是新疆吉木乃縣托甫特列克鎮,烏魯木齊是他們走進新疆的第一站。在烏魯木齊,志愿者們接受了新疆風土人情常識的培訓。韓麗華說:“烏魯木齊是個繁華的大城市,我感覺比內地的省會城市還要繁華幾分;第一次走進這座邊城,沒有身處異鄉的感覺,仿佛是回到很熟悉的地方。”
從烏魯木齊市到吉木乃縣,汽車走了差不多12個小時。經過一夜顛簸,汽車在即將進入縣城時停在一個小土坡上稍作休整,大家在這里可以看到縣城的全貌。縣城不大,綠樹掩映,在清晨明媚的陽光照耀下顯得生機盎然,這和韓麗華來時路過的戈壁灘形成強烈的對比。韓麗華說:“由于哈薩克族同事和我們一起吃食堂,為了照顧他們的民族習慣,食堂賣的都是羊肉。我是山東人,喜歡吃饅頭,而愛吃米飯的同學可以吃米飯,大家很習慣。我每月伙食費需要300元,單位還給補貼90元。”
“這里的居民大多是哈薩克族人,衣著時尚,和內地沒什么不同。但由于是邊遠縣城,晚間娛樂活動很少,絕大多數商店晚上關門。我們一道來的志愿者共有40名,經常在一起玩兒的只有四五人,閑下來的時候,大家還是比較寂寞,不過可以經常上網瀏覽信息、聊天。”
志愿者楊蕊畢業于河北農業大學,剛到新疆時被分配到于田縣木哈拉鎮當農技員。當地老鄉90%以上是維吾爾族人,而楊蕊不懂維吾爾語,一個月后,縣里將她調回財政局工作。楊蕊說:“縣城里的馬路相當不錯,都是水泥路,但鄉下也還有不少土路,由于很少下雨,塵土很大;這里通信很方便,我們志愿者全用上了手機,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信號都不錯;另外,縣城和鄉鎮都有不少網吧,隨時可以上網,但我感覺這里的人們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很少,聊天、玩游戲的人比較多。” 楊蕊告訴記者,她下班后常和同來的大學生志愿者一道去附近的學校操場打籃球,大家遠在他鄉,感覺比較親近。她還透露,最近正和同來的一名志愿者談戀愛。
已經取得專業英語八級證書的付靜現在奇臺縣第一中學志愿服務,半年下來,在當地的英語教師中已有些名氣。她說:“奇臺一中的教學條件和內地縣級高中相比毫不遜色,但是學生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同內地學校有不小差距;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全部教給他們,這是我最大的愿望。”
大學生志愿者付靜去年畢業于江西農業大學,現在是新疆奇臺縣第一中學廣受學生歡迎的英語老師。回首半年來的志愿服務生活,付靜說:“哭過,笑過。”
付靜今年23歲,來自“中國瓷都”江西景德鎮。大學期間,付靜通過了專業英語八級考試,按理可在內地找個相當好的工作,但她選擇了到西部志愿服務一年。
奇臺縣第一中學安排給付靜的宿舍,是一套40平方米的居室。盡管沒有多少家具,付靜還是把自己的居室收拾得很溫馨,書架上擺著自己喜歡的玩具狗熊。
付靜說:“我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很偶然。當時爸爸從報紙上得知江西師范大學有很多人報名參加,故意問我,‘你是不是怕吃苦,不敢去啊?’有點刺激我的意思。我想自己反正年輕,闖一年對自己也是個歷練,就下決心報了名。考慮到南北方差異可能很大,我選擇了志愿服務一年。我想如果被分配到特別艱苦的地方,水土不服,環境不適,也有個回旋的余地;如果感覺好,我還可以續簽嘛。”
按理說,付靜的就業條件在班里是相當不錯的。聽說她報名到西部志愿服務,當時就有同學詫異地對她說:“你有沒有搞錯啊?跑到那里去!”
“不僅我的同學,甚至我本人在來新疆之前,也對新疆有很多片面看法。大概是宣傳不到位,提起新疆,內地人首先想到的是雪山草原、沙漠戈壁,想到住氈房、騎著馬的少數民族;我看過電影故事片《美麗的大腳》,想象中的新疆也像電影畫面那樣荒涼。”她笑著說,當時有個同學對她開玩笑:“你到新疆是教英語還是教漢語啊?”
付靜教高一兩個班的英語,每班59人。初為人師,付靜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每周要上20節課,天沒亮就要到教室陪學生早讀,晚自習還要上課,最忙時一天要工作15小時。付靜說:“我考過了專業英語八級,做題應該不成問題,但是當老師不僅要會做題,而且要把每個問題的所有細節準確無誤地教給學生,這就難了,要查閱大量的資料。”
有次學校組織到縣城附近的沙漠里植樹,付靜自己不僅要植樹,還要照應學生。勞累一天,加上不適應西部的干旱氣候,回來就病倒了,嗓子啞得說不出話來。但是到了該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付靜還是堅持去了。付靜說:“按理說老師之間可以調課,但我總擔心調課后同學們不適應,因而荒廢功課。”
付靜說,奇臺縣城的物質條件和內地沒有什么區別。她說:“我的同學們把這里想得很苦,沒水沒電。那是瞎想,這兒不是很好嘛!”只是離家太遠,工作之余她還是有些難以排解的寂寞。
“我是學英語的,要不是參加這個志愿服務計劃,我可能會和其他同學一樣到廣東去。不過話說回來,在新疆擔任一年中學英語老師,對我個人而言是有失有得,但對兩個班118名同學來說,意義就大了;我不要求他們人人都優秀,但要求他們個個有進步。”
大學生志愿者:在理想和現實的碰撞中成長
現在新疆于田縣志愿服務的楊蕊說:“沒來之前,我們懷著很大的抱負,設想要在西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好好做點什么,一來就像一個開拓者,轟轟烈烈地干一場;但真正來到這里,才發現理想和現實有太多的不同。”
志愿者皓宇在“志愿者論壇”上留言說:“當初我們踏上西行列車時,夢想與激情同在。但目前在這里工作的壓力很小,比上大學時做學生會工作還要輕松。”一名姓左的志愿者也抱怨說:“我的工作只是打字、掃地,他們不給我安排實質性的工作。”但也有另外的抱怨:“什么雜事都讓我們做。”
針對志愿者的抱怨,新疆奇臺縣半截溝鎮黨委書記王明璽說:“剛畢業的大學生的理論基礎好,思想活躍,但是把這種優勢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還需要時間;作業做錯了可以改正,而實際工作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做錯了是要承擔責任的;大學生志愿者要做好實際工作,就必須不斷實踐,不斷學習。當然,我們會盡快讓他們進入角色。”
經過半年的歷練,楊蕊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轉變。她說:“我們和留在內地工作的同學相比,專業不完全對口,工資收入也低一些,有時心里會有些不平衡;但在西部服務的經歷對個人思想品質的塑造、意志力的磨練,對困難、問題的處理能力都會得到提高;志愿服務西部,不僅在生活上要做好吃苦的準備,還應該耐得住寂寞,踏踏實實做實際工作。”
楊蕊說:“作為首批志愿者,我們起到了溝通東西部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我們,會有更多的人關注西部,通過我們反饋的信息,國家、志愿者輸送地、志愿者接收地都會總結更多的經驗,從而完善這個計劃,這也是我們的一份貢獻。”
大學生志愿者韓麗華在日記中寫道:“經過這半年志愿服務生活,我覺得自己長大了,思想也比在大學時成熟。在這里我結識到更多的朋友,其中有的可能會成為知己;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有的可能會讓我一輩子受用不盡;領略到了大漠綠洲文化,這對于那些不愿遠行的人,或許一輩子也領略不到。所有這些都是無價的,是金錢換不來的。”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團委副書記隋霞說,這批大學生志愿者從高校畢業就直接到西部從事基層工作,這對他們而言,確實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她說,有理想、有抱負是這批大學生志愿者的突出優點,通過受援地反饋的情況來看,這批大學生志愿者適應能力很強。
新華網 2004年2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