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分析認為,首先,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我國貨幣需求水平不斷上升,表現為貨幣供應量的增速平均高于經濟增長速度,導致M2與GDP之比不斷上升。其次,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出口高增長以及累積的外匯儲備,已經嚴重改變了貨幣創造的機制和供給結構。最后,高度投資依賴也是推動貨幣被動超發的重要原因,金融資源對國有經濟的過度傾斜以及對國有部門的預算軟約束,導致金融資源效率下降,維持經濟高增長必須依賴更高的信貸和貨幣投放。
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主體
事實上,“貨幣超發”只是一個表象,其背后是中國經濟結構性失衡和金融體系發展嚴重滯后。中國貨幣化過程存在著與其他國家迥異的結構性和制度性基礎,其核心是政府主導要素貨幣化分配,國際資本循環下的“被動創造”以及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張茉楠表示,如果不通過深化改革,更多地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體,不改變對投資的過度依賴,促進金融領域全方位變革,中國的貨幣超發現象僅靠央行控制貨幣發行和信貸規模是很難改變的。
周小川指出,2008年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們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政策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和其他事物一樣,它肯定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貨幣政策有時間滯后性,有些效果不會馬上顯現,有些現象也會滯后反映出來。宏觀經濟調控在應對金融危機時需要適當加大力度,危機過后則需要一些反向的調整。
張茉楠表示,就貨幣論貨幣永遠走不出貨幣的迷局,必須“跳出貨幣看貨幣”,淡化政府主導的市場化資源配置模式,改變對投資的過度依賴,促進金融領域全方位變革,這樣貨幣超發的局面才可能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