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今天是第24個世界無煙日。今年3月,中國把“全面推行公共場所禁煙”寫入“十二五”規劃。隨后衛生部修訂了《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明確提出從5月1日起,在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但又有多少餐館、賓館和茶館真正守法了?我們看到違法的餐館、賓館受到懲處的案例了嗎?
其實,很多人并不知道有這樣的法律。公共場所之所以禁煙不力,原因之一是新法律沒有深入人心的渠道。特別是從事公共服務行業的人,并不知曉有這樣的法律。再說了,禁煙令以勸阻為主,并沒有明確的處罰規定,使得執法者沒有執法依據。而法律一旦缺少強制實施的措施,缺少“牙齒”,也就形同虛設。
即便是有處罰規定的城市,在禁煙上也難有作為。北京市1995年就頒布了禁煙令,規定對違法的單位罰款1000到5000元,對個人處罰10元,但從沒有被罰款的案例。懶得執法,使得有“違”無“罰”大行其道,這也使得禁煙令總是雷聲大、雨點小。
公共場所禁煙不力的另一個原因是煙草稅偏低,煙價不算高,使得吸煙沒有成為人們的經濟負擔,沒能減少煙民數量。2009年中國調整煙稅,甲類卷煙稅率提高到56%,乙類卷煙稅率提高到36%,但并沒有對減少煙民數量起到明顯的效果。這與國際煙草稅負的平均水平65%到70%相比,還是差距很大。控煙效果比較好的歐洲國家像英國、德國等,煙稅都在80%以上。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在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簽署國中,在煙民數量和煙草產量“雙控制”中,排名最后幾位。
然而,根本原因在于,有關部門就沒下決心禁煙。因為煙草業是納稅大戶,去年全國煙草業實現利稅超過6000億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在個別省份,煙草業被視為“支柱產業”,成為地方主要財政來源,自然是鼓勵發展而不是抑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從2002年到2010年,全國煙民數量在3億以上,中國煙草產量增加40%,漲幅居全球之首。
盡管煙草業對稅收、就業都有貢獻,但吸煙帶給人的危害要遠大于產煙帶來的益處,這是全球共識。如同今年世界無煙日所提出的口號,“煙草致命如水火無情,控煙履約可挽救生命”,中國得認真地對待禁煙和控煙。制定一部可操作的、分步驟落實的禁煙令,增加煙稅使吸煙者望而生畏,下決定讓煙草業轉型或者干脆轉業,才能根本上扭轉禁煙不力、控煙乏力的局面。 (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