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7日電 題:中國為什么能遠離“崩潰論”
新華網記者 郭鑫 田野 林甦
像“中美共同體”和“G2”這樣的新造詞在西方主流媒體中的不斷出現,常常使人們覺得,中國作為不斷崛起的大國將與美國平起平坐。
顯然中國還沒有具備那樣的實力。不過,30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它在當今全球經濟下滑中的強勁表現,可使世界重新審思其保持活力的秘訣。
然而,中國當前的這條成功發展道路得來不易。在尋求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時,中國共產黨曾歷經坎坷,應對無數挑戰。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間,有人不斷質疑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會主義國家面臨崩潰的危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就有人曾懷疑一個代表無產階級,而且大部分成員由農民組成的政黨能否領導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
國民黨內的一些人曾認為:紅色中國很快就會崩潰,因為它的領導人無法養活5億人口,同時,紅色政權缺少執政經驗,對如何建設現代化工業強國所知甚少。
中國隨后的發展遭遇了嚴峻考驗,其中包括朝鮮戰爭、“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在眾多挑戰中,歷時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確幾乎將中國推向崩潰邊緣……
在冷戰期間,中國的生存還受到了當時的霸權主義國家的威脅,它們計劃對中國發動核突襲。
但是中國生存下來了,并且在今后創造了發展的奇跡。
政治學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事實上,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包括其后的“大躍進”、“文革”等時期,對于外部世界關于“中國即將崩潰”的判斷,中國并沒有一個個去反駁,當時中國和西方處于對峙的局面,中國相對封閉,更注意在內部解決自己的問題。
另外一些學者認為在那個時候中國已有能力發展自己的核武器和遠程彈道導彈體系,而且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國建成了基本的工業體系,這使得中國逐步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1978年,中國重塑了自己的前途。自此,世界格局也隨著中國的崛起而悄然發生改變。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的改革家將中國的大門向全世界敞開,制定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再一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盡管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國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從未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