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作為第一個成為法定假日的傳統佳節,調假措施的成效如何受到了首次檢驗。在“火暴”的現實做出有 力回答的同時,一些“意外”也帶來更多思考。
在法定假日的作用下,清明節當天全國各地均迎來一個新的祭祀高峰。在北京,75處公墓共接待掃墓群眾60多萬人次,比上年多出200%多。在上海,清明節當天的“祭掃大軍”總人數達到237萬。據民政部清明節工作室對全國設立的150個祭掃觀察點的統計分析,清明節當天各觀察點共接待祭掃群眾超過560萬人,祭掃車輛近60萬輛,分別比3日增加494%和441%。
在祭祀之外,豐富多彩的活動也喚回了人們對于更多傳統文化的回憶。在陜西、湖南等地,炎帝、黃帝公祭典禮吸引了數萬人參與。在北京,踏青、插柳、拔河等一些曾經被遺忘的民俗文化活動也受到了群眾的歡迎,很多人表示,正是通過這些活動,才了解了清明節豐富的文化內容。
今年清明節的另一個亮點是綠色環保的喪葬和祭祀方式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歡迎。在廣西、上海、新疆等地,一些墓園相繼推出的花葬、樹葬、草坪葬受到顧客的青睞。而在陵園、墓地等祭祀場合中,鞭炮聲也逐漸消失,代之以環保而溫馨的鮮花。網上祭祀、“發往天堂的短信”、集體祭祀的興起,更表現了人們對于營造一個經濟環保、方便快捷、文明和諧的清明的意愿。
清明節的“火暴”顯示了調假措施的深入人心和其在文化傳承方面的效果,但由于對這種“火暴”準備不足,在交通、環衛等方面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在廣西南寧,繼前日創下客流紀錄后,清明節當天各客運站再次刷新紀錄,運力告急,出城公路也出現嚴重堵塞。在一個高速公路服務區,由于人群過多,而服務區又未租用流動公廁,還造成女性旅客入廁難等問題。此外,人潮的涌入以及一些不文明現象也給環衛工作帶來了麻煩。
清明節之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也將迎來法定節假日,人們期待著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得到更大提升的同時,有關部門能更好地制定和完善調假后的節日應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