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珠三角地區,前段時間以來出現了大量企業開始轉廠外遷甚至倒閉的趨勢,部分產業瀕臨凋零。
這些企業外遷、倒閉的背后有什么深層次原因?記者在對珠三角企業進行了實地調研后發現,部分企業倒閉、外遷,是企業成本上升、優勝劣汰等綜合作用的結 果,其本質是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必然過程。
擴張性外遷——外遷的主要形式
臺達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臺資企業,三年前,這家位于廣東東莞的企業開始將部分制造車間轉移至湖南省等內陸地區。企業制造總經理黃陸坤告訴記者,受資源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企業還將陸續在內地設立更多分廠。
近年來,珠三角一些企業與臺達企業正經歷著相似的發展歷程——紛紛在海外和內地設立分廠。
“從遷往地區看,主要包括向國內其他地區遷移和向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遷移。具體而言是向企業用地、用電、用水、用工等成本更低或政策更優惠的其他地區遷移。”廣東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梁偉浩說。
廣東省的一份調查結果表明,2006年,深圳市共有119家企業已經或計劃外遷,但涉及工業增加值僅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0.95%,在深圳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無一外遷。2007年,東莞市到期注銷和吊銷的外商投資企業中,轉型114家,搬遷40家,但當年新增企業700多家。
“相關數據表明,倒閉和外遷的企業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其工業增加值較少,數量和產值占比并不大。”廣東省外經貿廳副廳長鐘健輝說。
“其實稱外遷的說法并不準確,很多企業屬于擴張性外遷。”鐘健輝認為,目前,廣東企業外遷主要包括適應性外遷(即企業整體外遷)和擴張性外遷(即包括管理、研發、營銷、財務中心等部門的企業總部仍在當地,而將部分生產能力外遷),并以擴張性外遷為主。
美的電器的工商管理主任何國林告訴記者,目前美的已在國內擁有13個生產基地,很多企業也都在國內設立生產基地。這些基地并非媒體所說的企業倒閉后搬遷至外地,而是企業為了擴大規模、將部分生產能力向外轉移而建。
成本上升——外遷的重要推手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廣東珠三角地區勞動力、土地、原材料、能源等生產要素的價格與國內部分地區逐漸拉開。成本上升、利潤下降是迫使一些企業外遷尋求發展空間的主要原因。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僅就贛州和東莞相比較,在用工、資源等企業經營成本方面,目前贛州的人均月工資比東莞低300元左右,電價不到東莞的八成,水價僅為東莞的五分之三,地價更是相差懸殊。
深圳市對外遷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企業外遷的諸多原因中,排在首位的因素為“廠房租金貴”,選擇該項的企業占57.8%;排在第二位的因素為“人工成本,包括工資、福利和社保費用等高”,選擇該項的企業占53.3%;排在第三位的因素為“用地需求無法滿足”,選擇該項的企業占45.6%。
“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也使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成本增加。”據廣東的律師陳永忠的估計,新合同法將使企業雇工成本增加超過5%。此外,出口退稅等國家政策調整降低了部分出口企業利潤,增加了資金運營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匯率升值對企業影響并沒有預期大。從調查情況看,匯率升值實際上并未對企業的經營狀況產生根本性影響,而一些企業能夠通過多種措施積極應對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騰籠換鳥——企業外遷的真實用意
“企業成本增加在給珠三角地區企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何國林認為,迫使企業淘汰和轉移落后產能,尋求更多的技術變革——這個被企業比喻為“騰籠換鳥”的陣痛過程,其最終結果是讓有實力的企業脫穎而出,終將有利于企業以及整個國家產業鏈的結構升級。
“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產業轉移是個正常現象,這種轉移表明珠三角乃至整個中國的制造業在進步。由于中國經濟發展較快,這種趨勢應該比其他國家和地區來得更猛才對。”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如果十幾年過去了,珠三角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還不外遷,那就表明珠三角經濟沒有進步。
“目前廣東一些企業所經歷的情況,和幾十年前的臺灣很相似。”臺商黃陸坤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起,臺灣持續也出現了因地價上漲、招工困難而引發的將生產車間向東南亞其他地區轉移的過程。“但不同的是,臺灣從產業承接到轉移用了30年時間,而珠三角企業則將這一時間縮短了一半。”黃陸坤說。
廣東珠三角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這一地區利用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承接我國香港、臺灣地區及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加工貿易行業,利用內地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建立起較完善的產業體系,并推動了廣東省經濟20年的高速發展。但近年來,國內外經濟運行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廣東原有的低技術、低成本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很難再保持優勢地位,急需進行產業升級。
外貿專家指出,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表明,產業發展到一定層次后,必然要經歷一個升級的過程。產業的梯度轉移可使企業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在更廣闊范圍內有效配置資源、開拓市場,加工環節會有選擇地遷移到成本相對較低或靠近終端市場的地區,達到企業做大做強的目的。從結果上看,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不僅沒有削弱企業的競爭力,反而促使其產業向更高的價值鏈轉移,有效地增強了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