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5月8日專電 2006年第一季度,全國許多城市房價一路飄紅,北京、深圳、廣州等地更是出現狂漲態勢。與此同時,一個抱怨房價高漲的新名詞——“房奴”在網上日漸流行。許多購房者認為,宏觀調控成績雖然不小,但房價與普通百姓的期望還有差距。
調控效果顯現但市場結構仍不合理
2005年,國家關于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目標一是投資規模,二是房價漲幅,三是市場結構。一年之后,這三大調控目標正在實現,但有些方面仍然不盡如人意。
2006年第一季度,全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793億元,同比增長20.2%。這個增長幅度,較去年同期回落了6.5個百分點。
在房價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屋銷售價格的漲幅也在逐季回落。“今年一季度是5.5%,比去年一季度的漲幅回落了4.3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鄭京平說。
至于房地產市場結構,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2006年房地產藍皮書》顯示,2005年末,40個重點城市累計可售商品住房面積中,有23個城市套型在12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占50%以上;有16個城市8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不到總面積的10%。對于這一點,鄭京平的評價是,我國房地產投資結構仍然不合理,尤其是普通商品住宅和一些中小戶型的住宅還不多。
鄭京平認為:去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出臺的關于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穩定房地產價格的這樣一些調控政策效果是好的。
調控政策屢遭突破
針對國家推出“組合拳”調控房地產市場,而房價漲幅依然走高的態勢,不少專家認為,關鍵在于國家的調控政策在一些地方沒有真正執行到位。
上海房地產界獨立評論人士顧海波認為,政府有關方面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主要涉及抑制投資、遏制投機、收緊地根、把好銀根四大方面。然而,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這些措施屢屢被突破。
收緊地根。收緊地根在去年成了房地產開發商“地荒論”的重要借口。北京房地產商放出“地荒論”,似乎土地控制反而成為房價上漲的重大動因。對此,建設部有關人士予以了嚴厲駁斥,但與此同時,地產商“捂盤”“囤地”的行為卻在各地開始出現。
把好銀根。央行在2005年3月曾經出臺決定調整商業銀行住房信貸政策,建議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或地區,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20%提高到30%。但這個政策在實行不久后,就在長三角這個調控重點區域遭遇突破。
抑制投資、遏制投機。應當說,在這一方面有關方面曾經下過大力氣,也收到過一定的效果。但隨著有些地方政府出招“買房給戶口”等“托市”行為,使抑制投資、遏制投機政策大打折扣。
顧海波認為,正因為此,一些地方的房價在樓市調控年仍然高漲,并且這種狂飆突進的勢頭至今未停。(記者蔡國兆徐壽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