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進展及工作建議

發布時間:2021-04-22 09:20:47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楊明、周桔 、曾艷 、孫命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公約》,遷地保護,生物資源

中國科學院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生物多樣性領域做了大量開拓性和引領性的工作,有力地支撐和服務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國際履約各項工作?。

生物物種名錄編制、生物多樣性監測及資源調查

生物物種名錄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或行政單元的生物區系本底性的基礎資料。為彌補紙版書籍出版周期長、分類新進展信息未能及時反映的缺陷,2004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了中國生物物種編目工作;組織數百位分類學專家,參考最新分類文獻,按照“物種2000”的標準對中國已描述物種進行編目研究;從2008?年起每年以電子版形式發布年度《中國生物物種名錄》(Catalogue of Life, China),以更好地滿足生物多樣性監測及保護事業對生物物種編目的需求,為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制定保護政策和規劃提供科學依據。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連續發表和更新年度生物物種名錄的國家。《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物種?110?231?個,種下單元?12?049?個),其中包括?54?359?個動物物種,37?793?個植物物種,12?506?個真菌物種。

物種受威脅等級評估是對物種進行有效保護的前提。2008?年,中國科學院聯合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啟動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編制工作,并于?2013?年?9?月、2015?年?5?月、2018?年?5月先后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編制工作歷時?10?年,匯集了全國?600?多位專家,對我國已知的高等植物、脊椎動物(海洋魚類除外)和大型真菌的受威脅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是全球迄今為止評估物種數量最大、類群范圍最寬、覆蓋地域最廣、信息最全、參與專家人數最多的評估。《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發布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和規劃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為開展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提供數據基礎。

為統籌加強院屬單位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工作,中國科學院?2013?年在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CForBio)的基礎上,按照“科學規劃、統一布局”原則,啟動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Sino BON)建設。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的重點支持下,目前中國科學院已建成了覆蓋全國?30?個主點和?60?個輔點的網絡規模。Sino BON?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問題,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監測與研究,為我國生物多樣性及重要生物資源的保護管理和有效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撐。

為掌握青藏高原現有生物多樣性資源本底情況,中國科學院聯合科學技術部于?2017?年啟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該考察在青藏高原空白、薄弱與關鍵區開展動物、植物、微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并分析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國家重大工程等對高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為制定青藏高原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策略、服務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加強生物多樣性維系機制機理研究

生物類群都要適應其所處的外界環境才能正常地生存、繁衍,否則將導致物種的滅絕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研究物種興衰、生命策略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機制,不僅可以解開生物多樣性形成之謎,理解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機制的前提;同時,也是具有挑戰意義的重大科學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中國科學院于?2018?年啟動實施了“大尺度區域生物多樣性格局與生命策略”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旨在瞄準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這一核心科學問題,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論,加強對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科學規律的認識,揭示物種的致瀕原因與適應進化機制,力求探索建立具有普適意義的生命策略指數,實現對物種興衰和分布格局態勢的預測,為我國物種保護、生態系統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新范式和新理論。

2018?年,中國科學院還啟動了“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的“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與適應策略”項目,旨在通過開展生物多樣性的連續監測和評估研究,揭示生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其機制,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庫,以及重大工程和重點國別的旗艦物種保護現狀評估可視化系統,為優化青藏高原的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優化“一帶一路”空間路線圖提供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數據支撐。 

重視生物資源收集保藏及信息化建設

中國科學院自建院之初就十分重視對生物資源的收集保藏。中國科學院的植物園、標本館、生物遺傳資源庫、動物實驗平臺等生物資源收集保藏機構遍布全國;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在動物、植物、微生物及特殊生境等生物資源的收集和保藏,本土物種的收集和安全保存,以及重要戰略生物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收集與保存等方面積極探索與積累。2016?年,在財政部等國家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啟動了戰略生物資源計劃(BRP)。該計劃在堅持長期收集保藏的基礎上,整合中國科學院植物園、生物標本館(博物館)、生物遺傳資源庫、生物多樣性監測網、動物實驗平臺及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科學委員會等相關資源,構建了集成植物、動物、微生物、細胞庫等為一體的戰略生物資源平臺,同時建立了生物資源數據集成和數據服務平臺,大力提升了我國戰略生物資源收集、保藏、評價、轉化與可持續利用的綜合能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目前,中國科學院?40?多個研究所的?73?家生物資源庫/館已儲備了超過?2?900?萬份生物資源,其中超過?735?萬份已實現數字化,可全面開放共享。

加強科技應用示范、科技評估,為國家決策提供科技支撐

中國科學院?2018?年啟動了“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CASEarth)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整合現有的生物多樣性信息,建立數據匯交新范式,為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提供決策支撐,也為社會公眾提供科普服務。

中國科學院?2019?年啟動了“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科技工程”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將以關鍵技術集成和重大應用示范為主線,提升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關鍵技術體系,創新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和綠色發展模式,并在國內一些重點發展區,以及若干生態脆弱區和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開展集成示范。

此外,2013?年,中國科學院開展對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的評估。在分析了約?1?300?個采集點樣本數據的基礎上,客觀評價了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工程自建設以來的生態環境變化特征,為后期生態安全屏障工程的實施提供科技保障。2017?年,中國科學院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委托作為第三方評價機構,開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綜合評價;評估結果表明該工程建設明顯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但存在成林衰退、灌木規模有待提高等問題;評估工作為該工程后續建設和優化管護提供了科技支撐。2019?年,中國科學院會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開展全國自然保護地體系規劃研究;該研究明確了生態系統、動植物物種等主要保護對象名錄及保護關鍵區域,分析了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與空缺,提出了自然保護地發展目標和空間布局方案,為國家公園空間布局、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等提供了科技支撐。

助力國際履約,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

中國科學院作為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家履約協調組”成員和我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掛靠單位,為我國參與《生物多樣性公約》和《野生動植物公約》談判、制定實施國內履約活動和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工作提供了大量科技智力支撐。

中國科學院聯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完成《中國履行〈全球植物保護戰略〉進展報告(2011—2020)》,全面客觀分析了我國履約進展情況。中國科學院專家并在?2018?年“全球植物保護伙伴”大會?上作了大會報告,在大會總結中,中國被列為履約先進國家。

中國科學院是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簡稱“中國MAB”)秘書處掛靠單位。中國?MAB?自?1978?年成立以來,在促進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文化多樣性保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協助中國?34?個自然保護地成功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創辦了《人與生物圈》雜志,宣傳國內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案例和經驗。

中國科學院借助其在海外建設的聯合研究機構和科教合作平臺,聯手全球科學家開展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疾病防控等人類面臨的共性問題。例如:依托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在肯尼亞建設植物園;并聯合肯尼亞科學家,于?2015?年啟動了《肯尼亞植物志》編撰工作,該工作將為東非地區的植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極為重要的基礎本底信息和科學依據,同時為當地培養了后備人才。依托中國科學院中亞藥物研發中心,聯合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2017?年啟動了“中-烏全球蔥園”建設,其目標是收集、保育和展示全球?90%?以上的蔥屬植物,為系統開展該屬植物的科學研究、資源挖掘與利用、知識傳播和環境教育等提供支撐。

在“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的框架下,中國科學院于?2019?年策劃啟動了“一帶一路”植物園聯盟建設,將搭建我國植物園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植物園的交流合作平臺;以植物園為基礎向世界提供中國方案,提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力量。

<  1  2  3  4  5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