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杜占元:高校科技改革發展40年回顧與展望

發布時間:2018-05-10 18:11:21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杜占元  |  責任編輯:馬驊
關鍵詞:科教整合,學科綜合,高校科技改革

40?年高校科技改革發展的主要成就和經驗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對教育、科技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精辟論述,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高度預見性的科學論斷,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要堅定不移地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發展方向等重要論述,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教強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領和根本遵循。高校科技戰線始終與黨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面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

堅持科教融合科研育人,夯實科技發展人才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中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科教融合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40?年來,高校始終堅持育人為根本、科研為先導、科教緊密融合,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一方面,堅持鼓勵高校青年教師開展科研活動提升專業知識水平、跟蹤學科前沿動態,將最新科研成果寫入教材、融入課堂、傳給學生,讓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永不枯竭,讓學生接觸的知識體系與時俱進;另一方面,鼓勵高校教師積極將科學精神、創新思維、科研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更多地在參與研討式教學、參加科技項目研究過程中主動學習、自主創新,實現從接受知識到探索知識、創新知識的蛻變。此外,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創新技術直接應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改善了教學條件,改進了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果,為創新型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近年來,高校科技在發揮第一生產力作用的同時,還通過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卓越系列人才培養計劃”,大力推進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創新創業人才,學生參加科技競賽、科研課題或者依托發明專利的自主創業等科技創新活動日益普遍。

堅持原始創新引領前沿,不斷增強國際學術影響力

高校具有獨特的學科和人才優勢,學科體系相對完善、門類齊全,在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40?年來,高校科技工作始終在鼓勵自由探索、堅持自主創新、突出原創引領的指導思想下不斷實踐和發展,以搶占更多的科技領域制高點為不懈的追求。2016?年,高校基礎研究經費達到?432.5?億元,同比?5?年前增幅超過?70%,是高校科技總經費增速的兩倍多;高校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承擔?60%?以上“863”、科技支撐、重點研發等重大科研任務,建有?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60%?以上國家科技三大獎勵,院士、“杰青”“千人”“萬人”等高層次人才總量占?60%?以上;高校發表科技論文數量和獲得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均占全國?80%?以上。創新平臺體系優化完善,高校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5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6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0?個。認定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38?個,投入經費數十億元。建設了一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服務國防類平臺。

高校原始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凝聚態物理、超級計算機、結構生物學、轉化醫學、氣候變化、轉基因農作物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標志性成果。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首次成功觀測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為拓撲量子材料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電子學中的應用鋪平了道路,實現世界科學前沿領域重大突破。北京大學程和平院士領銜的團隊在微型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取得突破性技術革新,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銜的團隊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以及多光子糾纏操縱等量子信息實驗領域中作出的杰出貢獻,使我國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穩固占據了一席之地。部分高校參與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全球海洋觀測計劃(ARGO)等國際大科學計劃,更多高校學者在國際學術組織任職,數量增長,層次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進一步加強。高校科技創新態勢已發生歷史性轉變,從跟蹤為主邁入“三跑并存”的新階段。

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撐起自主創新的筋骨

高校科技始終堅持走科技、教育、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聚焦國家重大需求,主動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以兼容并蓄、開放合作、協同共贏、交流互鑒的原則,加強與科研院所、政企商農、國外機構等的廣泛聯系和密切溝通,努力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不斷促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有機結合。

高校的科技成果和社會服務有力支撐產業升級,為高鐵、核電、光伏、數控、高壓輸電、4G?通信、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例如:清華大學自主研發高溫氣冷堆技術,建設世界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性的高溫氣冷堆商業示范核電站,是當前最先進的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使我國占據了世界核能科技的制高點。北京大學王選院士領銜的團隊成功研制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并大規模推廣應用,使中文印刷業跨入“光電”時代。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銀河”巨型計算機系列,使我國跨進了世界上少數幾個研制巨型機國家的行列。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高校科技服務社會獲得的科研經費達到?1?791?億元,在科研經費總量中占比超過?1/4,這一比例高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額達到?130.9?億元,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國總量的近?1/4。

高校積極推進大學科技園建設,深入開展“雙創”服務。截至?2016?年底,全國高校共建有?115?家國家大學科技園,累計畢業企業?9?189?家,在孵企業?9?861?家,其中師生自辦企業?1?373?家,高新技術企業?954?家。2016?年,在孵企業轉化高校科技成果?3?140?項,占當年全部轉化成果?2/5?以上,有力促進了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新產業孵化、企業轉型升級。

堅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讓廣大師生創新活力充分涌流

40?年來,高校科技始終堅持深化落實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任務,積極破解發展過程中的瓶頸障礙,努力健全完善科技創新資源保障條件,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和文化氛圍。完善基本科研業務費制度,年資助總額穩步增長,累計中央財政投入已近?300?億元,資助高校超過?100?所,有效緩解了高校科研長期以來缺乏穩定支持的困境,為高校教學科研人員和優秀學生開展自主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若干地方已參照建立起基本科研業務費制度。評價改革深入推進,科技獎勵、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優化。高校科研誠信工作體系在健全中強化,學風態勢實現了趨勢性扭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共享,科技基礎條件資源保障進一步增強。進一步擴大高校科研自主權,給高校松綁減負。

40?年來,高校科技創新活力不斷增強,規模快速擴大,水平大幅提升。高校擁有?740?余名兩院院士(含港澳臺地區),1?23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和基金委創新群體。截至?2016?年,開展科研活動的高校達?1?497?所,和?5?年前相比增長了?23.5%;R&D?人員全時當量增長了?14.6%,達?36?萬人年;高校年度科技經費增長了?31.3%,達?1?537?億元。

<  1  2  3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