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 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一系列民生新期待,成為2017年兩會熱點。如何通過改革釋放城鄉一體化的新動能?實現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重點做好哪些事兒?就此話題我們特別采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
記者:鄭老師,您好!您認為當前城鄉一體化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什么?
鄭新立:習近平總書記對城鄉一體化,一共是講了五個一體化,第一個是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第二是城鄉公共服務均衡化,第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第四是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第五是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
那么現在主要問題就是第一個,城鄉居民權益不平等,這種不平等主要體現在財產權和居住權。那么城市里的人由于現在我們所有的要素都已經市場化了,我們的房子包括房子下面的土地它就可以通過市場交易獲得財產性收入,獲得城市里土地的級差地租,那農民他們的宅基地、房子還處在半市場化或者完全沒有市場化的狀態,因此不能像城里人那樣獲得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在城鄉收入差距里面可能占到60%左右,所以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較大,前些年最高是3.3:1,這幾年下降到2.7:1,還是很大的。我們說韓國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 ,城鄉居民收入始終保持在1:0.9左右,那么我們這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全面小康,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很困難的。
城鄉一體化首先要發展農村的市場,使城市的市場和農村的市場之間形成一個生產要素能夠雙向自由流動的機制。過去由于城市完全市場化,農村沒有市場化,所以城市市場對農村市場形成了一個虹吸效應,農村的勞動力、資本、土地各種要素源源不斷的流向城市,而城市里的要素沒有流向農村,所以導致了城鄉化的差距的拉大。解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問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發展農村的市場,使農民和城里人一樣能夠獲得基本的財產權益和戶籍選擇的權益。
記者:那么,如何通過改革釋放城鄉一體化的新動能呢?
鄭新立:改革就是要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制度,核心是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提出農村承包地的承包權可以抵押、擔保、轉讓;宅基地的使用權可以抵押、擔保、轉讓;農村集體經營型建設用地也可以抵押、擔保、轉讓。如果把這“三塊地”的經營權、使用權,也就是說它的法人財產權同所有權相分離。所有權仍然歸集體,法人財產權或者叫用益物權歸農戶,那么農村的“三塊地”就可以搞活,作為農村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就可以市場化,就可以交易。農戶就可以從這種交易中獲得自己的財產性收入,通過抵押可以獲得銀行的貸款。
特別是進城的這兩億八千萬農民工,他們留在農村的子女有六千萬,留守婦女四千三百萬,留守老人四千萬,有將近四億多人現在處在全家分離狀態。如果農村土地制度搞活了,各項改革都可以推進,建立一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那么這四億人其中相當大一部分他們到城市里來落戶,他們的子女、他們的家屬到城里能夠享受市民的待遇。
農村的土地轉讓之后可以發展規模化經營,有利于加快農業的現代化,提高農業的供給效率。所以提高農業的供給效率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第一位的任務,也是最大的增長的新動能。當前我們正處在新舊發展動能轉換的過程,老的動能有的可能失去了,新的動能還沒有建立起來。
新的動能里面我們比較了一下,最大的動能就是城鄉一體化的動能,包括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市民化和特色小鎮建設。如果這四件事能夠實質性的加以推動,那么就能夠形成巨大的發展動能,我們經濟就可以保持中高速增長一直保持到2030年,中國經濟就可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