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公司場地存放3.5萬噸玉米,是企業15天左右的用量。”肖非介紹,這個量都是1920元一噸收進來的,價格一降,收糧量迅速下跌。
“把糧食就地加工轉化,既保證農民收益,也能讓加工企業生存,同時解決就業問題,這就是最大的效益。”韓福春說,對于政府來說農戶和企業“手心手背都是肉”。
政策性收儲要求玉米生霉粒在2%以內,生霉粒超標則需要通過深加工企業就地轉化。2015年第四季度開始,吉林省對企業在省內自購自用的玉米按實際加工消耗給予每噸250元補貼。
嘉吉生化有限公司2015年約收入生霉粒2%至5%的玉米26.8萬噸。得益于補貼政策,公司2015年減虧6670萬元。
“從長期看,只有解決國內外價格倒掛,才能充分發揮企業的產能,實現玉米就地轉化,解決農民賣糧難和短期庫存積壓的問題。”肖非說,這樣企業產品才能沖到國際市場上競爭。
“1噸玉米一年庫存成本184元,而且只能存3年。各個部門都得抓緊研究如何依靠市場手段找到銷路。”韓福春說。他認為,目前“靠天吃飯”的情況沒有根本改變。“這幾年趕上豐水期,糧食收成好。有水無肥一半谷,有肥無水望天哭,糧食生產這根弦任何時候不能放松。”
從今年起,吉林省每年將新建倉容300萬噸、新增外運能力50萬噸、維修改造烘干能力300萬噸、建設農戶科學儲糧倉3萬套,力爭實現糧食順暢有序流通。
“東北氣候適宜存糧,庫存大一些對吉林省是利好。”韓福春說,糧食倉儲業快速發展,也成為拉動吉林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調結構還得依靠市場,糧食生產要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作為糧食主產區,吉林省每年糧食產量在700億斤左右,其中玉米約560億斤,稻谷約120億斤,大豆約8億斤,雜糧雜豆約20億斤。
據介紹,去年,吉林省大米銷售形勢好,一斤大米市場售價1.65元左右,高端大米則賣到40多元錢一斤。大米市場好,帶動了稻谷銷售,該省120億斤稻谷中,超過100億斤實現了通過市場銷售。
“水稻變大米”不給倉儲增加困難,還能賣個好價錢。如今,吉林省正力爭用三到五年把吉林大米打造成中高端大米,爭取每斤平均賣到6元錢。
和玉米價格下調相比,水稻價格相對穩定。“榆樹市還有十幾萬畝的潛力地塊,靠近水源,可以旱田改水田。農民更容易接受。”孟繁野說,為了調整種植結構,榆樹市還結合黑土地保護項目,通過對農民進行補貼,推廣大豆種植。
1月,雖已是冬閑季節,吉林省臨江市百余名農戶代表齊聚一堂,參與藜麥種植示范推廣培訓會。
臨江市位于吉林省東部山區,很多鄉屯位于高寒山地,適合藜麥生長。“隨著‘退糧進特’的種植結構調整,臨江市特色作物不斷增多,今年將推廣九十來坰地種植藜麥。”市農業和畜牧業局局長杜羿介紹。
去年,臨江市四道溝元寶頂村農民李傳武試種了23畝藜麥。“一畝產300多斤,企業按一斤8元回收。可種一畝玉米,就算產1400斤也才能賣1200元。”李傳武今年打算再擴大種植面積,帶領更多農戶接種藜麥的訂單。
“調結構不如調整市場。”孟繁野認為。目前,吉林省正加快資源整合和品牌培育,全力打好“豆米牌”。同時,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統籌抓好雜糧雜豆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培育和市場營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需要糧食生產從數量型到質量型轉變。比如,抗蟲害、含水低的優質玉米更容易賣出好價。”韓福春說,國家臨儲標準也導向優質糧食生產。
吉林省的大部分地區屬于北方農牧交錯區,國家也提出了以發展青貯玉米和糧豆輪作、花生、雜糧生產為主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方向。其中,結合畜牧業發展需求,無疑成為前提。究竟該如何落實國家政策,吉林省農委相關人員表示,具體政策尚在研究醞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