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層層下達考核指標 四大“不良傾向”隱現
來自住建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將新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700萬套,基本建成480萬套。業內人士和專家提示,一些地方保障房空置率居高不下,其背后的“重建設輕規劃、重數量輕質量、重完工輕分配、重建房輕產業配套”傾向已不容忽視,如不及時加以扭轉,會使越來越多的保障房偏離其保障民生的設計初衷。
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國安表示,地方政府出于成本和收益考慮,往往會選擇土地價格較低的偏遠地區建設保障房項目,但交通、醫療、教育資源配套卻沒有跟上。同時,由于保障房項目的利潤空間有限,一些不良開發商為追求利潤使用劣質建材或偷工減料,導致質量問題頻出,數量與質量沒有實現同步增長。
海南省住建廳一位干部坦承,很多保障房小區建設屬于“湊數量”。保障房沒有發揮應有作用,反而造成土地、資金的浪費。
一些受訪基層干部表示,為完成考核任務,各地建設保障房大多是層層下派指標,從省到市一直到鎮里搞任務分解,且要求各種保障房品種齊全。然而,像公租房這樣主要面向外來人口的保障性住房,在流動人口和外來務工人員數量不多的地方面臨少有人申請的尷尬,造成閑置和浪費。
與此同時,各地屢屢曝出的“富人住保障房”“開豪車住經適房”等不公正現象,也讓保障房入住率存在“虛胖”可能。不久前,陜西省咸陽市一名“80后寶馬女車主”花錢通過中間人購買公租房名額就曾引起質疑,一些地方此前也曾曝出政府違規操作將經適房變為公務員福利房情況。
“去空置”須克服“政績沖動” 多措并舉合理規劃設計
對于一些地方保障房頻頻上演“空城計”,專家建議,有關部門可采取聽證會等方式廣泛征求保障房項目選址意見,對配套設施、準入門檻、建設規模類型和標準進行認真調查研究,科學編制保障房發展規劃。鼓勵社會團體參與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生活配套基礎設施,使保障房可居、宜居。
一些地方也在對保障房選址規劃問題著手改進,如針對一些保障房項目選址較遠、配套不全導致入住率低情況,陜西省專門制定了管理辦法,規范了保障性安居工程選址標準和程序。
一些業內人士建議,今后各地應主動適應城鎮化進程,對保障房品種重新歸類梳理,適當調整申請標準。卓達集團廣西區域拓展總監陳卓說,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保障房需求趨于多樣化,需求群體也出現更多分化,按照原有的規劃建設保障房項目會帶來一定偏差。
另一方面,專家也建議實行無差別“混建”模式,使保障房與商業樓盤共享配套和服務,方便中低收入家庭生活就業、就醫和就學,避免形成新的城市邊緣區域。
同時還應進一步加強房源信息、申請過程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嚴格房屋質量把關,對質量問題零容忍,解決申請者的“后顧之憂”。(記者陳晨 石志勇 徐海濤 甘泉 姜辰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