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斷深化同沿線國家的文化教育交流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古絲綢之路沿線的印度、波斯、希臘、羅馬文明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又特色各異,在2000多年的交流互動中彼此汲取營養,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古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與中亞各國文化交往歷史悠久。我們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教育交流,進一步促進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
以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增強文化凝聚力。與沿線國家和兄弟省區共同開展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精心組織實施漢長安城、唐長安城等大遺址保護工程,建設好歐亞文化博物館群、絲綢之路博覽園、絲綢之路風情街、西安中央文化商務區等共建項目。
深入發掘絲路文化內涵,全面開展旅游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充分借助文物、文化資源優勢,將歷史性與現實性融為一體,大力推進經濟帶文化、旅游、商貿等交流合作。唐長安城的西市是當時國際經濟交流的重要場所,西安市在其原址附近建設的大唐西市已成為集文物保護、文化展示、商業貿易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對宣傳絲路文化、壯大商旅產業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將推廣這一模式,高標準建設“漢風古韻”主題旅游區等歷史文化精品景區,開辟一批跨國絲路旅游線路,努力打造各國廣泛認同的旅游品牌。
廣泛開展教育合作,打牢民心相通的長久基礎。目前,陜西有中亞留學生1200名,占全國的7.5%。下一步,我們將認真總結近幾年培養哈薩克斯坦東干族青年的經驗,建設好中亞教育培訓基地和上合組織大學西安校區,組建與中亞各國大學的合作聯盟,支持西北大學與撒馬爾罕大學建立校際合作關系,并設立面向外國留學生的獎學金,把以青少年為重點的教育合作不斷引向深入。
有效提升經濟社會承載能力
人口超百萬的古長安國際大都會,成就了綿延7000多公里、名揚古今的絲綢之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仍然離不開城鎮的支撐,必須按照以人為本、四化同步、科學布局、綠色發展、文化傳承的要求,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
建設城鎮群,輻射新絲路。陜西目前城鎮布局不盡合理,大中城市數量不足,小城鎮功能不夠健全。改變這一狀況,應把城鎮群作為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基本規劃目標是,以大西安為核心,寶雞、榆林、漢中、渭南為增長極,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沿線為橫軸,包茂高速沿線為縱軸,陜北長城沿線和陜南十天高速沿線為兩帶,京昆、福銀、滬陜高速沿線為走廊,形成“一核四極、兩軸兩帶、三條走廊”的城鎮空間架構。通過發展布局合理、以大帶小、功能互補的城鎮群,引領大西北、輻射新絲路。
創新城鎮發展模式,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西咸新區現代田園城市的發展模式得到了國家充分肯定,國務院明確要求我們在創新城市發展方式上先行先試,把新區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范例”。我們要認真總結經驗,通過典型示范促進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合理控制城鎮開發邊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統籌規劃關中城市水系,保護城鎮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把移民搬遷與扶貧開發、小城鎮建設和發展新型農村社區有機結合起來,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形成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相匹配的城鎮服務體系。
精心搭建務實互利的合作平臺
全面加強務實合作,需要搭建互惠互利的合作平臺。我們將抓住一切機遇,積極籌備國際會議等活動,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合作共贏創造更多機會。
依托永久會址搭建政府對話平臺。2005年,上海合作組織在西安舉辦首屆歐亞經濟論壇,并決定將西安作為永久性會址。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努力擴大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市長圓桌會議規模,推動亞歐各國在陜設立領事機構,加強與經濟帶國家政府間的聯系與合作。
借助品牌展會搭建經貿合作平臺。重點辦好已有18年歷史的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和20年歷史的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不斷創新舉辦機制、豐富展會內容、提高服務水準,使這兩大展會成為高端化、國際化的經貿合作平臺。
圍繞文化合作搭建多元交流平臺。目前,經國家批準的2014中國西安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和第一屆西安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正在抓緊籌備。我們將組織一批演藝、畫展、攝影、文學采風等活動,做好各方面服務,努力把它們辦好。
(作者系陜西省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