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發展門戶網記者專訪國際發展及救援的非政府組織樂施會的籌款與傳訊總監蕭美娟(右),傾聽她對公益扶貧和全民慈善的理解。 |
中國發展門戶網(記者焦夢)民政部發布的《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各地共接收社會捐贈款物566.4億元,低于2012年各地接收社會捐贈款物578.8億元。有的基金會挪用善款、詐捐等丑聞層出不窮,直接給受助對象捐錢往往不能真正幫助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如近日發生湖南乞丐朱得時拿著別人給他病重孩子的捐款去搓麻下館子、廣西小男孩楊六斤收到500多萬捐款后,被親戚從深圳搶回了廣西……種種慈善捐款捐物的無效救助行為導致許多公眾對慈善捐款“敬而遠之”,不少企業捐款熱情也不高。針對此現象,各公益組織紛紛從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與公眾互動等方面開展工作,以苦練內功的方法尋求籌款突破。
為此,記者專訪了國際發展及救援的非政府組織樂施會的籌款與傳訊總監蕭美娟,傾聽她對公益扶貧和全民慈善的理解。
培育公眾捐款習慣
內地目前大多數慈善組織還在依賴政府、企業的大宗捐款為生,個人捐款的能量遠遠沒有發揮出來。據《2012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2012年全國人均捐款僅為60.4元。而據樂施會網站披露的數據,樂施會募集的捐款超過九成來自廣大市民。僅2012/13財政年度就獲得了2.08億港元的公眾捐款,占總收入的96.2%。
早在1998年蕭美娟女士就開始嘗試通過大眾媒體向廣大市民推廣樂施會的理念和項目,并較早開始街頭募款,以此培育公眾捐款習慣。
1包樂施米賣20港元,30包樂施米的價值則可為1戶村民提供種子、農耕用具;100包米可支持1戶村民修建家用小水窖……
始于1996年的“樂施米義賣大行動”,是樂施會一年一度的大型籌款活動。樂施會在市區人流熱點設置樂施米檔,向市民售賣每包20港元的樂施米,通過市民大眾的參與和支持,為樂施會的扶貧工作籌款,用于中國內地推行扶貧發展及救災工作。
街頭賣米是香港樂施會持續了18年的公眾募捐活動,是為“樂施會中國發展基金”籌款的項目之一。港人以“助人自助”的慈善方式,用這些募捐來的錢,通過信任的公益機構,尋找、策劃一個“生財之道”,讓貧困的人能運作它持續發展,實現自我脫貧。“香港人普遍相信‘只要有手有腳能勞作就不會餓死’的說法,對樂施會‘助人自助’的理念非常認同,”她以此說明樂施米項目成功的秘訣。
蕭美娟認為內地和香港目前社會發展階段不一樣,捐贈文化需要時間孕育。“香港經濟自80年代起開始起飛,在此之前只有收入水平較高的人對國際貧窮議題關心。而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之后,香港市民對消除貧困的慈善活動表現出了空前的熱情,”她回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