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相關技術用于臨床為時尚早
也許未來的某一天,人體更換器官可以像換汽車零件一樣簡單。但專家們一致表示,將細胞核移植和誘導多能干細胞等技術應用于人類還為時尚早。
裴雪濤告訴記者,之所以將細胞核重編程技術視為再生醫學發展的基礎,是因為它為多能干細胞的獲得提供了新的途徑。此前,實驗室研究的干細胞主要來源為胚胎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前者雖具有多向分化潛能,但因倫理、技術、資源、免疫、致瘤等問題使其研究和應用受到限制;而后者雖然較易獲得,但其分化效率、組織整合等并不理想。綜合而言,誘導多能干細胞則集合了兩者的優點,淡化了兩者的缺點:來源為成熟細胞,獲得相對廣泛、數量充足;通過細胞核重編程,可使其獲得多向分化潛能;來源于患者自體,因此免除了倫理和免疫排斥等問題的困擾。
裴雪濤坦言,誘導多能干細胞也有其不可回避的問題。它不僅要面對與其他干細胞研究相同的挑戰,例如,如何分離獲得各種組織特異性干細胞,如何保證高效的定向分化,如何確保整個分化過程安全、有效、可控,以及后續必須要解決的臨床前研究、安全性評估、質量控制等。此外,還要解決其在誘導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在重編程過程中,因基因轉入而帶來的安全風險;如何提高分化效率,確保在體外大量繁殖,以適應未來臨床需要;一旦拿到重編程細胞,如何界定其與生理性細胞發育的區別等。
在采訪中,劉德培院士則提出,誘導多能干細胞的應用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它可能潛在的致瘤性。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的證據表明,如今被認為大有希望用于一系列疾病治療之中的誘導多能干細胞,非常類似于產生癌癥的細胞類型。“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必須對任何臨床應用保持審慎。將誘導多能干細胞用于臨床治療,還需開展更多研究。”
據介紹,2011年年初,中國科學院已將“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作為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該專項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周琪表示,希望通過發現干細胞生物學的基本規律,揭示干細胞在組織器官發生和形成及再生中的本質作用,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實現干細胞修復組織和治療疾病的總體目標。□本報記者 王 丹 通訊員 吳志軍 高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