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三、挑戰與機遇
中國的環保事業也面臨著國內外諸多挑戰。
從國內角度看,工業化初期的環保問題已經使我們的環保工作背負了沉重的歷史欠賬。全國1/5的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為劣V類, 182個開展地下水水質監測的城市中,57%的監測點位水質較差甚至極差。接下來一個時期有可能出現歷史欠賬的爆發期。由于工業發展階段較低、技術水平不高,我國單位產品能耗遠高于歐美發達國家。環保法律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落實,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如何使中國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同時實現與環境和諧共處是一個長期而持久的命題。
從國際角度看,發達國家對環境保護問題這一事關全人類發展的重大事件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方面,發達國家利用其在經濟和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借助全球化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污染,但同時又不愿意承擔保護全球環境的國際義務,美國、加拿大先后退出了《京都議定書》。另一方面,各發達國家又要求發展中國家接受環保義務,以便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并借機占領發展中國家的環保市場,進一步剝奪發展中國家。歸根到底,發達國家在全球環保問題上玩弄的兩面手法是一種出于本國利益考慮的民族主義政策。
中國就面臨著這樣嚴苛的國際環境,外國對華環保技術的封鎖就是這一反應。但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毅然決然地承擔了保護全球環境的義務,同時堅定地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環保產業發展之路。
挑戰與機遇并存。為了更好地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我們應當將生態文明理念植入價值觀,逐漸誘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從金錢、功利轉向社會的富足、健康與文明,促進生產方式從資源掠奪型向保育再生型轉變,引導消費行為從高能耗、高消費向低能耗、適度消費轉型,塑造新型的企業文化、消費文化、決策文化、社區文化和媒體文化;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改革科研體制引入社會資金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過程,實現環保產業現代化、產業化、規模化;逐步完善環保法律法規體系,繼續深化環保管理體制改革,制定切實可行符合實際的工作標準,使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我們相信,隨著改革不斷深入,黨領導全國人民開辟中國特色環保道路的偉大事業也將再攀高峰。(當代中國研究所徐軼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