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五)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強化“三同時”監管。2011年全省共審批建設項目環評文件6047個,總投資約4550億元,勸退、暫緩和否決建設項目162個,涉及投資約181億元。對565個項目開展試生產核查,對51個項目下達不同意試生產通知,對1105個項目開展環保竣工驗收,對41個項目下達限期整改通知。
大力推進規劃環評,源頭防范環境污染。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涉重金屬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環評管理的通知》,對6個重點區域的重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和5個重有色金屬冶煉集中區,要求編制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園區規劃以及規劃環評。督促《陜西省黃金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5年)》、《全省冶金等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西咸新區總體規劃》等十余項規劃開展規劃環評。
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監理。16家具備環境監理資格的單位共對77個建設項目開展環境監理,項目總投資約1220億元,覆蓋水利、交通、電力、化工、礦產資源等行業。完成30個環境監理報告技術審查和31個環境監理實施方案技術評審,對104 個項目進行現場核查。
(六)環境監測與信息
建立完善環境監測制度。印發陜西省《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實施細則》、《環境監測人員上崗考核實施細則》、《環境監測綜合信息管理規定》等制度,進一步規范環境監測管理。及時公布環境質量和重點污染源監測信息。編印《2010年陜西省環境狀況公報》400多份,分送省內外有關單位,組織編制的省、市“十一五”環境質量報告書分別獲全國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印發2011年全省環境質量狀況通報、重點污染源監測通報各4期,月報各12期,通過省政府、省環保廳新聞發布會、政府網站和報刊雜志等媒介及時向社會發布。加強環境監測數據分析應用,全年印發送閱件等5份,落實省政府和省環保廳領導重要批示,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服務。
加強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監測體系能力建設。2011年,中、省財政監測能力建設資金達8000多萬元,重點加強2個市級、22個縣級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4個環保重點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能力建設。建成省環保廳駐陜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和30個縣區污染源自動監控平臺,全省省市縣三級污染源自動監控平臺達73個。對463家重點排放企業實施遠程監控,其中329家與環保部實現聯網運行。組織編制全省《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建設運行項目建議書》,建成20個縣級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漢丹江流域5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基本建成。組織編制《重點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站項目建議書》,開展重點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完成省市縣三級環保業務專網建設任務,啟動“十二五”環境監管信息能力建設。加強省市兩級環保政府網站建設和應用。省環保廳門戶網站在2011年度全省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名列省級部門第一,在環保部組織的省級環保廳(局)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名列第三。
狠抓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全省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三年行動取得實效,省環境監測中心站通過環保部全國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一級(省級)達標驗收,西安市臨潼區環境監測站通過省環保廳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三級(縣級)達標驗收。截至2011年底,西安市、寶雞市環境監測站和西安高新區、臨潼區通過省級標準化驗收。省環保廳聯合省人社廳、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成功舉辦陜西省第三界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活動。精心組織,積極參加全國環境應急監測演練活動,鍛煉和提高全省環境監測隊伍水平。
(七)自然生態環境保護
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制定《陜西省農村環保三年行動方案》,支持寶雞、咸陽、楊凌和延安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整市推進試點工作。全省171個鄉鎮448個村、25個畜禽養殖場開展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生態創建深入推進。2011年,環保部命名西安浐灞生態區為國家級生態區,實現西部地區零的突破。環保部命名我省8個村、16個鄉鎮為國家級生態村、生態鄉鎮,命名寶雞市陳倉區等25個縣區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截至2011年底,環保部命名我省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區32個,生態鄉鎮25個,生態村11個。省政府印發《關于深入開展省級生態市生態縣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工作的通知》,明確省級生態創建工作的程序和指標體系。2011年,省政府命名43個鄉(鎮、街辦)為省級生態鄉鎮,25個村為省級生態村。
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2011年,經國務院批準,延安黃龍褐馬雞、陜西米倉山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成功晉升為國家級。截至2011年底,我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15個,面積4453.34平方公里,占全省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39.5%,比上年增加8.4%。2011年省政府批準陜西安舒莊省級自然保護區,我省保護區總數增加到57個。
(八)環境宣傳教育
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三秦環保世紀行等形式,組織中省媒體就我省“十一五”污染減排、渭河污染防治、農村環境保護等重點工作進行深入報道,形成強勢新聞宣傳氛圍。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中省媒體刊播環保工作消息、通訊、評論等報道兩千余條,陜西電視臺《環保時空》欄目播出208次。創辦《生態新時代》雜志,與省發改委聯合創辦《節能減排專刊》。開展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主題宣傳、第二屆陜西省環境使者評選等活動,吸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與省婦聯等17 家單位聯合舉辦“換樹1+1家庭低碳行動”、綠色聯盟行動、“污染減排?低碳風尚”環境好新聞大賽等一系列活動,擴大環境宣傳影響力。深化綠色文明示范工程創建,兩所學校獲得“國際生態學校”稱號,共培養和指導3240家單位進入綠色文明創建行列,全省共有394家單位獲得綠色文明示范單位稱號。規范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與省廣播電視大學聯合建立陜西省環境保護干部培訓中心,搭建全省環保系統干部教育培訓平臺,全年舉辦各類培訓班22期,培訓人員約3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