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外資行“掘金”中國
水土不服看重市場潛力
十年間,隨著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深入,國際上越來越多的銀行紛紛登陸中國市場,已經成為中國境內銀行業市場上一支重要的競爭力量。
得益于外資銀行帶來的“鯰魚效應”,國內銀行在開放競爭中得到激活和優化。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由十年前的17萬億元,增加到現在的超過百萬億元。事實上,中資銀行的國際化反而讓外資銀行感到緊張,在2010年普華永道的調查中,42家外資銀行首次明確把來自中資銀行的貸款業務競爭看作是最大的挑戰。
但同時,外資銀行儼然由“狼”變“羊”。
據《解放日報》統計,十年前,外資銀行資產規模接近萬億元,市場份額最多時占到了5%;十年后,外資銀行增長到3萬億元,而市場份額卻降至2%。
一家外資行高管認為,外資行發展速度落后,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機大背景的影響,但也表明外資行在中國內地有水土不服的情況。
中外資銀行競合十年
“引資”“引制”“引智”
隨著我國金融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2006年底,人民幣業務對外資銀行已經全面放開,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中外資銀行都在力圖彌補自己的“空白業務”。外資銀行進軍低端客戶群體市場,以及向中西部和農村進軍,開辟新的市場。中資銀行積極挺進高端客戶群體的信用卡尤其是商務卡市場。
在競爭之于,市場上也不乏各種中外資成功合作的模式。
據統計,2005年國有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全面開花:同年6月17日,美國銀行以25億美元的出價購入建行9%的股權;9月27日,蘇格蘭銀行、瑞銀集團、淡馬錫入股中行。2006年8月30日,工行和高盛投資團簽署了備忘錄。
近日,一家中資行高管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透露:“中資行已經變成老師了。”前幾年還會前往國外學習業務,但是現在外資行都戲稱不再接待中資行了。
近日,交通銀行董事長胡懷邦在《中國金融》雜志刊文表示,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對推動中國銀行業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中資銀行在“引資”的基礎上,達到了“引制”和“引智”等目的,同時也實現了與國際銀行業體系更深程度的融合。(中新網金融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