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一家,兩家,三家……誰家的太籠統、誰家的很詳盡、其他家為什么不及時公布……
自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中央部門在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中央財政決算后,公開2010年“三公”經費決算支出和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支出,公眾便以極大的興趣和挑剔的目光關注此事。
“三公”經費,即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
7月8日,財政部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中央本級“三公”經費2010年支出和2011年預算情況。除了財政部公布的匯總“三公”數據,截至7月13日,已經包括審計署、國家文物局、教育部、科技部以及中國工程院等中央部門公開了“三公”預算相關數據。但是大部分中央部門未能及時公布,背后的原因引發各方猜測。
“三公”難公開是心虛所致?
經財政部匯總,2010年中央本級,包括中央行政單位(含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和其他單位用財政撥款開支的“三公”經費決算支出94.7億元。其中,因公出國(境)經費17.73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61.69億元,公務接待費15.28億元。
201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94.28億元。其中,因公出國(境)經費19.9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59.19億元,公務接待費15.19億元。
與2010年決算數相比,201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減少0.42億元,壓縮0.5%左右。
雖然壓縮幅度較小,但是在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看來,已屬不易。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過去中央級‘三公’經費管得比較死,在若干年前強調壓縮之后,今年做了壓縮。在整體經費上升的情況下,‘三公’經費做到了壓縮。這是很不容易的。”
截至7月12日,多數部門并未公開“三公”經費。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教授表示,“主要是有些部門比較心虛,對自己的‘三公’經費公布以后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沒有把握,這進一步證明了‘三公’經費確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合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同時,至少應該同步公布所有部委的‘三公’經費預算數字。”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