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大地震堆積物滿溝
三眼峪溝多次發生大規模泥石流與歷史上的數次大地震有關。
對于三眼峪溝頻發大規模泥石流災害的原因,在多年前,馬東濤就進行了專門的調查分析。
馬東濤說,舟曲屬于地震強烈活動區,有史以來至上世紀90年代末,引起房倒屋塌、山崩和滑坡的地震多達8次。
三眼峪溝所在區域歷史上曾發生過4次大地震。一次地震是在公元前186年;一次發生在1634年;第三次是在1879年農歷五月十二,武都、文縣一帶發生8級大地震;第4次是1960年的地震。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879年的大地震。
馬東濤說,隴南和甘南地區成為我國泥石流災害最嚴重的地區,都與這4次大地震有關。
他說,由于歷史上的幾次大地震,造成溝內的堆積物很多。極其罕見的一點是,崩塌的山體在溝內形成了4座高80米至283米的巨大石壩,攔蓄了溝內大部分泥沙。三眼峪溝內和溝道堆積物超過5000萬立方米,其中2000萬立方米堆積物是不穩定的,可直接成為泥石流的補給物。
遇到下雨,這些堆積物就會被逐步搬出來。100多年來,隴南和甘南地區都是這樣。
對于馬東濤所稱的三眼峪溝多次發生大規模泥石流與歷史上的數次大地震有關,甘南州宣傳部長趙敏學稱,他并不清楚這方面的情況。
縣城發展快危險區增多
隨著人口的增長,縣城的范圍迅速擴大,泥石流危險區也被開發。
舟曲縣自建制以來,縣城就一直坐落在三眼峪溝泥石流堆積扇上。過去由于人口較少,城區集中分布在泥石流危害較輕的白龍江兩岸。“隨著人口的增長,縣城的范圍迅速擴大,泥石流危險區也被開發。”
馬東濤回憶說,14年前,他來到當地進行勘察時,縣城區域只有2萬人員,現在已超過4萬。縣城的面積也擴展得很快。嚴格來說,這里不能住很多人,但沒有地,沿著白龍江想要找到一塊開闊地并不容易。
1997年,馬東濤在一篇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寫道:“目前,泥石流淹沒和危險區內有人口1.49萬,財產1.38億元,若發生大規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災害將大大超過1992年。”
馬東濤說,隨著人口增長,生態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三眼峪溝流域內林地面積減少100平方公里,加劇了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活動。
由于人口不斷增加和山區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在泥石流溝下游與泥石流爭地的現象并不是舟曲縣所獨有。全國一些山區都面臨著這樣的兩難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