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為外國牟利
胡士泰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也是那些跨國公司駐華高管時常處于兩難選擇中的典型代表——在職業素養和國家利益之間,他們常常充滿困惑,但又不得不做出選擇。果斷選擇維護公司利益的胡士泰,盡管已經成功地把國籍改成了澳大利亞,但思維上卻依舊很“中國”。他很巧妙高超地利用自己的“中國智慧”去為外國公司謀取最大的利益。他無疑是一個缺乏愛國意識的最佳職業經理人。
為了能夠了解到比談判對手“中鋼協”更多的市場信息,胡士泰和其所帶領的力拓中國區銷售團隊,深入到三四線城市的小鋼廠,去深度挖掘各種“機密信息”,包括:原料庫存的周轉天數、進口礦的平均成本、噸鋼單位毛利、生鐵的單位消耗等財務數據。
胡士泰重視“調查”的價值,更曉得“內鬼”的作用。胡士泰在中國區主政期間,非常關心如何利用“金元”手段,來腐化與誘惑中國主要鋼鐵廠的中高層管理者,首鋼高管譚以新就是其“金元戰略”的獵物。
盡管,胡士泰不是礦山的集團高層,不會正式出現在鐵礦石的談判桌上。但胡士泰利用他獨特的人脈與信息優勢,給礦商集團提供大量的機密信息,而正是這些機密信息,讓處在談判桌另一端的中鋼協倍感難受,經常是還沒出牌,就已經完全被對方看清楚了所有底細。
一頓飯就可搞定信息
2005年,鐵礦石市場處于嚴重的供不應求,三大礦山企業也在談判中屢屢索要更高的漲幅,供需雙方的緊張關系已經凸顯。
一位與胡士泰有過接觸的人回憶,在一次與胡的閑聊中,他還曾友善地規勸過胡:不要跟中國做生意表現得太強勢,要為中國的未來著想。而胡士泰當時卻不以為然,并表示:“我們的價格是透明的。”
當時,胡士泰給這位人士的印象是,留著分頭,比較儒雅,言語氣質也比較國際化。
像胡士泰這樣的擁有國企背景,又擁有國際化視野的氣質的人,也正是三大礦山企業希望招聘的目標,目前在三大礦山企業中國區任職的高管,也都有類似的經歷。
據另兩大礦山的內部人士透露,像胡士泰這樣的位置,一年的年薪應該有10萬美元左右。前幾年,礦山效益好的時候,獎金非常可觀,有時候會對高管開出與年薪等同的獎金。有胡士泰的同行說,雖然目前對什么是國家機密沒有明確說法,但確實不應該“為了迎合外國人而削尖腦袋不擇手段去搜集(信息),更不能為了自己的升職加薪,把很多的原則問題都已經忘得一干二凈了”。
他還說,在中國,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打聽到最有價值的情報,這種情況在日本就很難達到。而且中國對什么是秘密也沒有一個標準,很多時候大家就是不自覺地將信息透露出去了。有時候,一頓飯就可以從鋼廠問到庫存、產量等消息,而從協會、政府挖來的人打聽這些消息就更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