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品牌走出國門夢難圓
有這樣一種說法: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產品。在服裝業這樣一個特殊的行業內創標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國際服裝巨頭們都把目光投向了品牌。強大的品牌是國際服裝巨頭們笑傲江湖的不二法寶,眾多國際服裝巨頭,如貝納通、鱷魚恤、花花公子、歐迪芬、袋鼠等,無一不是品牌塑造的典范。市場是認知的戰場,而不是產品的戰場。在消費者的心智模式中,花花公子等這些世界名牌是品牌名,是地位、時尚、個性的代名詞,而不是產品名。而中國服裝業卻以我們是服裝大國自居,然而最大、第一的背后是什么呢?是OEM!為國外著名品牌進行貼牌加工是企業在初創和擴張期擴大出口的有效措施,但若想在國際市場上開拓自己的一番天地,就必須要有一個具有市場號召力的品牌。目前我國這種缺乏自主品牌和品牌大而不強的狀況,不利于我國的服裝品牌走向世界。似乎我國的服裝企業并未認識問題的本質所在。而國際服裝巨頭們的品牌“入侵”不禁讓我們為中國服裝業捏了一把汗,中國服裝業品牌路在何方?中國服裝緣何無國際品牌?讓我國品牌服裝走向國際市場,一直是我國服裝業孜孜以求的目標。然而,直到今日,這一目標仍是一個未圓的夢。
國內服裝品牌的“三大死穴” 業界有言:有品牌者得市場,有市場者得天下。在品牌消費的服裝業,品牌的拉力顯得尤為明顯。近年來,中國服裝業急于迎合市場、與國際接軌,導致服裝自身的文化積累與品牌嚴重脫節。所以,中國雖然擁有有眾多的大眾成衣企業,卻少有沖鋒陷陣的“強力前鋒”。為什么中國服裝品牌無法贏得國際市場呢?
一是品牌策劃乏力
雖然說,“做品牌”已經是服裝界的共識,國產服裝企業表現出來的專業欠缺和急功近利的行為直接導致了目前國產服裝品牌難以做大。一個好品牌的形成就如同釀制陳年美酒一樣,不僅需要時間積淀,更需要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包括了品牌定位、品牌個性、品牌文化等,并需將品牌個性通過品牌名稱、產品設計、產品包裝、產品推廣、產品銷售等表現出來。
二是定位同質化
現在是個性張揚的年代,穿衣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求異心理,可我們到大型服裝商廈去看看,國內品牌的服裝設計似乎都是差不多的。前兩年,國內就對男士著裝提出了“商務休閑”的概念,然而我們一直到現在就理解不清究竟什么是“商務休閑”,倒是來了許多“華倫天奴”、“鱷魚”、“啄木鳥”。
三是文化內涵缺乏
服裝品牌的差異在于給消費者的心里感受不同,服裝對于消費者而言,是自身個性、展示自身形象的載體。消費者的品牌消費,其實質是文化的消費,是一種個人心理的消費。而中國服裝品牌似乎并未抓住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沒有培育中國服裝品牌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光靠廣告轟炸和國際明星的形象代言,不可能有國際化氣勢和國際市場號召力,將只能是曇花一現或者繼續作國際服裝市場的追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