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等跨國公司并不擔憂成本上升的壓力,相反從中國轉型發展模式和升級產業結構的決心中“嗅”出了新的投資機會。
卡特彼勒(中國)董事長唐博濤(Tom Bluth)通過很多方式來看兩會,包括讀英文報紙、看CCTV-9,當然還有上網,這基本讓他對會議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
“我們在中國已經30年了,差不多和中國改革開放同時進行,在中國的許多城市可以看到印有CAT的挖土機在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唐博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兩會給我的感覺是樂觀而積極的,政府變得越來越有效率,許多話題可以直截了當地交流。特別是這次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政府關注民生問題,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此次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通過各種平臺向海內外全程報道。當兩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重要風向標的時候,世界很多地方,尤其是跟中國發展有關聯的企業和個人,也在密切注視著它的大小動靜。
首要關注點:可持續發展
記者采訪時發現,許多跨國公司和外國商會的負責人在期望下一屆政府的工作時,都不約而同地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最重要的內容。
“我想中國政府已經清晰地認識到對環境問題必須給予很大的關注。中國的發展是驚人的,但是也會帶來成本,那么經濟發展、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就應該綜合地進行考慮。”唐博濤說。
在他看來,可持續發展對于商業和環境來說都是有益的。
去年8月,美國總統的環境和自然資源高級顧問詹姆斯·康諾頓訪問了山西晉城市寺河煤礦。寺河煤礦是全球最大的甲烷氣發電站,它將采用60臺卡特彼勒甲烷氣發電機組,全部投產后可發電120兆瓦。緊隨此項目的巨大成功,卡特彼勒又為山西省晉城市的成莊和煤矸石煤礦提供額外31臺甲烷氣發電機組,可以提供54兆瓦的電量。唐博濤認為,晉城的甲烷氣發電廠在以環保的方式進行能源開發利用方面,樹立了杰出的榜樣。
唐博濤注意到,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今年是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的關鍵一年,務必增強緊迫感,加大攻堅力度,力求取得更大成效。他表示,要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實施節能減排重大技術和示范工程;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產業和環保產業;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
在中國歐盟商會秘書長沙利文(Michael O’Sullivan)看來,歐盟企業應該從這一點中找到更多商機。他告訴記者,歐盟商會希望下一屆政府能夠更加重視環境保護,這對于可持續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環境技術和管理是歐盟企業的優勢,去年11月的中歐工商峰會上,雙方領導人已經把此作為未來合作的一個重點,這會給雙方帶來雙贏的局面。
“歐盟企業來到中國是長期的,長期服務于本地市場,并非為了賺取短期利益,所以空氣質量、水污染情況、土壤情況等對它們來說相當重要。況且我們在這里和中國人呼吸一樣的空氣,吃一樣的食物,在主要的城市,環境可以影響優秀外國員工在此地工作的意愿,這都會影響今后的合作。”沙利文說。
不過分夸張成本上升因素
2007年中國全年吸收外資747億美元,連續15年在發展中國家中居首。但許多專家指出,中國吸引歐美先進國家的外資卻在持續減少,因為中國的制造成本正在不斷上升。歐盟最近表示,歐盟企業在2006年對華投資37億歐元,比2005年的59億歐元有所減少,而2007年對華投資進一步減少。
沙利文告訴記者,對于管理者來說,成本是很重要的,對于市場的變化當然應該有最快的反應,但是我們不能把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上升過分地夸張。我想大部分的歐盟企業并不是要在中國利用低廉的成本來賺取短期利益,長期服務于本地市場,這是歐盟企業的模式,可能和許多在華的亞洲企業不同。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吉莫曼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也談到,美國企業目前面臨中國通脹壓力增大的問題,美國商會的會員的確受到了CPI高漲的影響,但目前看來是可以接受的,這些企業認為這里依然是積極樂觀的市場。
“他們并不是擔心,而是去評估,他們會考慮是不是他們的能源消耗太大了,是否應該使用更加高效的能源。”吉莫曼說,“商人會對成本增加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也許會裁員,也許會把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這并不是只有中國才有,而是全球的問題。說到轉移,比如說轉到中國周邊國家,那么美國去泰國的旅行還很昂貴,而越南和緬甸難道下個月就不會漲價嗎?”
與中國產業升級同步
事實上,在成本壓力增大成為現實之時,跨國企業也在尋求新的突破。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指出,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要堅持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全面啟動和組織實施大型飛機、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等國家重大專項。”
吉莫曼把中國產業升級看成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新一輪機遇。
他給記者舉了大飛機的例子。中國從引進波音和空客的飛機到現在提出自己造大飛機,每一步都對中國航空業產生重要影響,其實對美國航空業也是如此。未來美國的航空業可以向中國提供大飛機技術等,這就是產業升級上的同步合作。“其他比如軟件業、醫療設備,蘋果的iPod、北京的新CCTV大樓、世貿天階等,這些都是中國和外國企業高科技合作的產物。”吉莫曼說。
有專家指出,隨著中國國內生活水平提高,歐美對華投資已慢慢從生產企業轉向金融、服務等行業,比如著名的跨國公司IBM就已在中國完成轉身。IBM(中國)首席代表佘端志告訴本報記者:“現在中國政府強調轉型,向服務型政府轉型,而IBM同樣在強調服務。”
據他介紹,現在IBM中20%是制造業、70%是服務業的內容,服務業的內容主要提供軟件和服務。現在IBM要打造成世界一流的IT服務商,那么它同時可以幫助中國政府完成這樣的轉型。IBM有個總部在中國的全球供應鏈,有個總部在印度的全球IT服務供應系統,而其全球財務后端辦公室則設在巴西。IBM為此設立了新的管理系統來協調這些部門的運作。
佘端志說:“對于中國來說,我們會把采購中心總部放在中國的深圳,這是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另外中國還有4個全球服務交互中心,在中國為全球服務外包提供包括人力資源、財務整合等服務內容,那么這也適應我們在中國的轉型,我們的目標就是把中國融入全球化的體系中,中國是重要的一環。”
唐博濤這兩天正期待著新一屆政府的亮相。在他看來,跨國公司未來在中國的發展,就像中國的新一屆政府一樣會出現更多新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