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
從現在起到下世紀的前十年,是我國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努力實現“九五”計劃和二零一零年遠景目標,為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在這個時期,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必須解決好的兩大課題。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優化經濟結構、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真正走出一條速度較快、效益較好、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子。
(一)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的: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第二,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第三,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認真總結以往在所有制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制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逐步消除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對生產力的羈絆,出現了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局面。繼續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
要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是就全國而言,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公有資產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以加強重點,提高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只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家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在這個前提下,國有經濟比重減少一些,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
集體所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經濟可以體現共同致富原則,可以廣泛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稅收。要支持、鼓勵和幫助城鄉多種形式集體經濟的發展。這對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體作用意義重大。
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關鍵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中。國家和集體控股,具有明顯的公有性,有利于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目前城鄉大量出現的多種多樣的股份合作制經濟,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導,不斷總結經驗,使之逐步完善。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尤其要提倡和鼓勵。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要繼續鼓勵、引導,使之健康發展。這對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增加就業,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要健全財產法律制度,依法保護各類企業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并對它們進行監督管理。
(二)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搞好國有企業改革,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進一步明確國家和企業的權利和責任。國家按投入企業的資本額享有所有者權益,對企業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企業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政府不能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企業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約束,損害所有者權益。要采取多種方式,包括直接融資,充實企業資本金。培育和發展多元化投資主體,推動政企分開和企業轉換經營機制。
把國有企業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要著眼于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開搞活國有小型企業的步伐。要推進企業技術進步,鼓勵、引導企業和社會的資金投向技術改造,形成面向市場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機制。要加強科學管理,探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我國國情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形成有效的激勵和制約機制。要建設好企業領導班子,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
實行鼓勵兼并、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形成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隨著企業改革深化、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調整,人員流動和職工下崗是難以避免的。這會給一部分職工帶來暫時的困難,但從根本上說,有利于經濟發展,符合工人階級的長遠利益。黨和政府要采取積極措施,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關心和安排好下崗職工的生活,搞好職業培訓,拓寬就業門路,推進再就業工程。廣大職工要轉變就業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努力適應改革和發展的新要求。
積極推進各項配套改革。建立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機制,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建立城鎮住房公積金,加快改革住房制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全黨重要而艱巨的任務。要堅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力爭到本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經營狀況明顯改善,開創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面。
(三)完善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取締非法收入,對侵吞公有財產和用偷稅逃稅、權錢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堅決依法懲處。整頓不合理收入,對憑借行業壟斷和某些特殊條件獲得個人額外收入的,必須糾正。調節過高收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開征遺產稅等新稅種。規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趨向合理,防止兩極分化。
集中財力,振興國家財政,是保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條件。要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之間和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分配關系,逐步提高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并適應所有制結構變化和政府職能轉變,調整財政收支結構,建立穩固、平衡的國家財政。
(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健全宏觀調控體系。要加快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繼續發展各類市場,著重發展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完善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流通體制,健全市場規則,加強市場管理,清除市場障礙,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壟斷,盡快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宏觀調控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要深化金融、財政、計劃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手段和協調機制。實施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注意掌握調控力度。依法加強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包括證券市場的監管,規范和維護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五)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充分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著眼于全面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這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和長期任務。總的原則是:以市場為導向,使社會生產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發揮各地優勢,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狀況。
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改革,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大力推進科教興農,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和節水農業。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綜合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繼續發展鄉鎮企業,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搞好小城鎮規劃建設。長期穩定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改革糧棉購銷體制,實行合理的價格政策。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要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使廣大農民從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實惠。
改造和提高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加大調整、改造加工工業的力度,振興支柱產業,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把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同開拓市場結合起來,把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結合起來。鼓勵和引導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在推進改革開放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有條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產業。國家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項目,逐步實行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鼓勵國內外投資者到中西部投資。進一步發展東部地區同中西部地區多種形式的聯合和合作。更加重視和積極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從多方面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各地要從實際出發,發展各具特色的經濟,加快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進一步引導形成跨地區的經濟區域和重點產業帶。加快改革投融資體制,完善國家產業政策,切實解決“大而全”、“小而全”和不合理重復建設問題。
(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要從國家長遠發展需要出發,制訂中長期科學發展規劃,統觀全局,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強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加快實現高技術產業化。強化應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集中力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和關鍵技術問題。有重點有選擇地引進先進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應該更加重視運用最新技術成果,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
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需求對科技進步的導向和推動作用,支持和鼓勵企業從事科研、開發和技術改造,使企業成為科研開發和投入的主體。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要以不同形式進入企業或同企業合作,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解決科技和教育體制上存在的條塊分割、力量分散的問題。鼓勵創新、競爭和合作。實施保護知識產權制度。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積極引進國外智力。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以適當方式為祖國服務。
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資源開發和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統籌規劃國土資源開發和整治,嚴格執行土地、水、森林、礦產、海洋等資源管理和保護的法律。實施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植樹種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
(七)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提高。
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努力擴大商品和服務的對外貿易,優化進出口結構。堅持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進一步降低關稅總水平,鼓勵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深化對外經濟貿易體制改革,完善代理制,擴大企業外貿經營權,形成平等競爭的政策環境。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全球多邊貿易體系。
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有步驟地推進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依法保護外商投資企業的權益,實行國民待遇,加強引導和監管。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和實施涉外經濟貿易的法律法規。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鼓勵這些地區在體制創新、產業升級、擴大開放等方面繼續走在前面,發揮對全國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八)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使全國人民過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進。努力增加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引導合理消費。在改善物質生活的同時,充實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特別要改善居住、衛生、交通和通信條件,擴大服務性消費。逐步增加公共設施和社會福利設施。提高教育和醫療保健水平。實行保障城鎮困難居民基本生活的政策。國家從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到本世紀末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同志們!我們提出的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依靠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依靠人民的艱苦奮斗來實現。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政策,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就一定能夠在我國成功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