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一、前言
鋼貿企業是我國重要的支柱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扮演著重要角色,其相關企業創造的價值約占我國GDP總值的8.8%。鋼貿企業上下游相關的企業多,對整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具體而言,我國鋼貿企業上游覆蓋鐵礦石、石油天然氣、鐵合金、煤炭等企業,下游涉及建筑、房地產、汽車、家電、造船、輕工、石油與化工等。我國鋼貿企業近些年發展很快,粗鋼產量年均增長超過20%。我國粗鋼產量在2008年超過5億噸,約占全球產量的38%,消費量為4.5億噸,出口約6000萬噸,占全球鋼鐵貿易量的15%。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鋼貿企業由于企業集中度過低造成我國鋼貿企業大而不強、小而散,缺乏規模大、綜合競爭力強的鋼貿企業?;仡櫴澜玟撡Q企業的發展歷程,美國、日本、歐洲的鋼貿企業通過四次并購浪潮確立了其鋼鐵強國地位,同時也誕生了幾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鋼鐵巨頭,如美國的美國鋼公司、歐洲的安塞樂、日本的新日鐵。我國約有粗鋼生產企業近500家,生鐵生產企業1000家左右,鋼材生產企業接近2500家,鋼貿企業集中度相對較低。2004年,我國粗鋼產量CR10為36.23%,2005年下降至35.49%,2006年升至37.56%,2007年又降至36.79%,2008年粗鋼產量CR10為44%。
2008年以來,鋼材市場經歷了暴漲和暴跌的過山車,在上半年各項指標創歷史新高后,下半年形勢急轉直下,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悲喜景象。特別是2008年9月以后,金融危機蔓延全球,鋼貿企業危機頻現,產品價格一路下滑,鋼鐵產能和需求相比嚴重過剩。鋼貿企業發展遭遇困境,很多鋼貿企業經營困難,面臨危機。
二、我國鋼貿企業現狀
經過多年來發展,我國己形成了包括由礦山、燒結、焦化、煉鐵、煉鋼、軋鋼以及相關的鐵合金、耐火材料、碳素制品和地質勘探、工程設計、建筑施工、科學研究等部門構成的完整體系。一些過去主要依靠進口的技術裝備,如連續式棒材軋機、高速線材軋機等實現國產化。粗鋼生產企業近500家,生鐵生產企業約1000家,鋼材生產企業近2500家。
(一)生產規模急劇擴大
1978年,我國鋼產量僅為3178萬噸,占全球產量的4.4%;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中國鋼貿企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粗鋼產量由1990年的6535萬噸增至2008年的50200萬噸,18年間增長了近6.7倍,年均增加2426萬噸。我國在1996年粗鋼產量突破1億噸居世界首位后,至2008年己連續13年居全球首位。2008年產量為5.02億噸,相當于排名第二至第九位的國家的總和,占全球產量的37.75%,成為全球名副其實的鋼鐵大國。
(二)產品品種豐富
建國初期,我國能冶煉的鋼種僅有100個,軋制和加工400多個品種規格的鋼材;鋼材也只能用于民用建筑、機械維修和小五金生產等方面。到目前已可以生產、冶煉包括高溫合金、精密合金在內的1000多個鋼種,軋制和加工包括板、帶、管、型、線、絲等各種形狀的4萬多個品種規格的鋼材。其中,1/3鋼材的質量已達到國際水平。
(三)技術水平迅速提高
1. 煉鐵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高爐向大型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據《中國鋼鐵工業統計年鑒》顯示2005年底全行業共有高爐1131座,其中在1000立方米以上的有81座,產能占總產能的31.96%;300-999立方米高爐340座,產能占41.97%。中國整個煉鐵過程的綜合能耗己達464kg,其中煉焦能耗達153kg標煤,燒結達68kg標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 煉鋼技術進步較快
鐵水預處理量穩步增加。1991年國內鐵水預處理量僅為69萬噸,鐵水預處理比僅為1.82%;2000年,鐵水預處理量達到3200萬噸,預處理比例為26.1%,2005年,鐵水預處理量超過6886萬噸,預處理比例達到50%。寶鋼已基本實現全量鐵水脫硫預處理和部分鐵水三脫預處理,而武鋼、攀鋼、鞍鋼、包鋼鐵水脫硫預處理比例也超過了50%。
3. 連鑄技術發展迅速
1995年全國連鑄比只有46.4%,2004年全國連鑄比達96.03%。2007年,在62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員單位中,有50多家企業保持了全連鑄生產。中國連鑄水平已經與世界主要產鋼國接近。2004年日本連鑄比為97.8%,韓國為98.5%美國為97.1%。截至2005年年末,全國正在生產的連鑄機累計總臺數達677臺。
(四)鋼鐵企業成長迅速
我國鋼貿企業規模隨著我國鋼鐵工業市場規模的高速發展而擴大,市場中大規模企業的數量迅速增加。1992年我國產量過千萬噸的企業為零,1999年寶鋼重組上海梅鋼、上海三鋼等上海鋼貿企業,形成我國第一家規模過千萬噸的企業;2002年鞍鋼加入千萬噸級企業行列,2005年我國千萬噸以上企業增加到8家,2008年進一步增加到9家。從2001年-2008年,我國500萬噸以上企業數目從4家迅速增加到21家,200萬噸以上企業數目由19家快速增加到5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