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追求——精神坐標的定位
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在這個被認為將影響中國進程乃至世界格局的盛會到來前,中國社會的一處處場景,都呈現萬眾一心的喜迎姿態。
在首都北京,高速公路兩邊的路燈桿下,長安街沿線的標志牌上,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八個大字概括的“北京精神”的標語隨處可見。
“‘北京精神’就是骨子里那股熱乎勁兒,見著誰有難處就想拉一把。”自發為社區修路的78歲北京居民王振明對記者說。
“北京精神”也包含著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已在北京生活4年的新東方教育集團美國外教黎傲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北京精神’的四個詞語代表著人們對國家的愛,對未來的展望,對美德的推崇以及對機會共享的追求。”
從首善之區到沙漠腹地,從高原之巔到海島邊陲,各個地方的中國人,都在用實際行動尋找著核心價值觀的“本地化”表達。
在江蘇徐州,孝親敬老的普通農民張公蘭,給一座城市帶來了“好人效應”:靠透析維持生命的土壤肥料專家渠立強,為了農民的增收堅守在實驗室;片警孫全新好事做了一籮筐,社區居民聯名寫信不讓他調走……
在上海長寧區,每10名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位志愿者,他們中,有大學生,有白領,有農民工。他們讓空巢老人在“暖巢行動”中重新感受家的溫暖,讓自閉癥兒童在活動室展露開心的笑,讓社區居民在“時間銀行”體會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
黨的十六大以來,三屆評選產生的162名“全國道德模范”已經成為感召全民的群像;形式多樣的公民道德建設與宣傳,正在神州大地播撒善與愛的種子。
公民們在排隊乘車、相互禮讓中領悟著文明的真諦,在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創建中品嘗著文明的成果,在反腐倡廉、掃黃打非行動中感知著文明的力量……
盡管,“開胸驗肺”、“離婚后房子歸誰”、“該不該扶起跌倒老人”的話題,折射出人情世態的炎涼,中國人卻在熱烈的議論中,感受著彼此期待的熱忱;
盡管,“范跑跑”、“郭美美”、“我爸是李剛”的丑態,抖落開靈魂深處的污垢,中國人卻在譴責聲中,凝聚起積極向善的共識;
盡管,“艷照門”、“名煙門”、“微笑門”的開啟,暴露了觸目驚心的腐化,中國人卻在深入的追問中,找到了正義必勝的力量……
就這樣,既甘霖普降,又潤物無聲。有黨的引領與號召,更有普通民眾的自覺與響應--當“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注入現代社會肌體,當“美美與共”的和諧理念深入中國百姓心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的美好理想照進了現實,照亮了家園。
歷史的對照總是極富戲劇性:
有媒體報道,本世紀初,面對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斷言,中國仍不是超級大國,“因為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點”。
的確,此時的中國在不斷累積貿易順差的同時,也在續寫文化赤字;中國向世界輸出的是資源和勞力,而非文化和精神。
而今,在全球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上,中國“最美司機”吳斌的事跡,吸引了600萬人次的點擊量;在開遍全球的孔子學院課堂,“中國好人”郭明義的故事,正在被外國學生津津樂道。
楊善洲、沈浩、郭明義、王順友、呂清森、陳賢妹……在這些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中國人身上,世界看到中國在轉型期定位的精神坐標,也看到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觀。
半個多世紀前,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為德意志民族日后的復興留下這樣的箴言:只有一個精神世界才能保證我們民族的偉大。
21世紀的今天,中國共產黨發出這樣的宣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如果說,現代中國謎一般的崛起,始終與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作出的價值選擇緊密相連;那么,中華民族史詩般的復興,也將與中國共產黨人引領人民建設的精神家園不可分割。
有一點可以確信:當民族精神成為共同珍視的財富,當時代精神成為共同奮斗的動力,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共同踐行的理想,和諧社會的構建將在更加鮮明的價值追求中實現,科學發展的力量將在更加堅定的文明前進中升騰,渴望復興的中華民族終將在“軟實力”的賽場展現更美好的形象。(記者徐京躍、吳晶、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