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專家談中國十年改革曾遇困境 問題催生變革動力
中國再次走到重要歷史節點 機遇與挑戰前所未有
轉型與堅守--
黨的十六大以來經驗與啟示述評之三
回顧與展望,總能引發一個民族的深沉思考:曾經的中國怎樣走過,現在的中國走得怎樣,未來的中國該怎樣走……
當社會轉型的陣痛與改革開放的收益相伴而至,如何構建一個凝聚全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嶄新課題。同時,置身以“軟實力”為核心的新的全球競爭,如何續寫中華文明的輝煌、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世界聚焦的中國話題。
一個“文明崛起”的國家,是一個對內具有凝聚力、對外擁有影響力的國家——這是今日之中國向自己提出的命題,也是明日之中國必將向世界揭曉的答案。
呼喚——精神家園的重建
2012年10月1日,遼闊的東海,正在釣魚島海域巡航的中國海監50船上的海監工作者用齊唱國歌的方式,慶祝新中國的生日,表達捍衛祖國海洋權益的決心。
盡管,全年大概有200天“漂”在海上,很多時候甚至無法與親人取得聯系,但是,作為祖國藍色國土的守衛者,堅守職責的信念,讓這里的人們“感到離家很近”。
家,總是心中那份最重的掛念。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變化,家與它所承載的國都是中國人世代珍視、賴以維系的精神支柱。
回望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當世界貿易組織的大門向我們敞開,當地球村的包容放大了我們的視野,變化以驚人的力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思想空間與精神世界,心靈的家園也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沖擊。
在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維為眼中,中國整個社會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機,不過在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時候,也產生了一些社會矛盾和價值失落,這很像一個處在青春期的少年,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同時,又帶有青春期的風險和問題。
如果我們重新翻開2011年的日歷,不難為學者的觀點找到佐證:繼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之后,GDP再創新高,達到47萬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810元。同時,誠信、道德、礦難等關鍵詞開始在互聯網上頻繁出現,帶來困惑、抱怨與煩惱。
正如新加坡學者鄭永年所說,財富的積累并沒有回答對人類最為基本的一些問題:人為了什么而活著,怎樣活著?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這個問題對中國顯得尤其重要。
“毒奶粉”、“蘇丹紅”、“瘦肉精”、“地溝油”等丑聞頻繁發生,拷問著社會良知的底線,沖擊著道德倫理的規范。
這些“成長的煩惱”并非中國獨有。當工業革命的滾滾車輪裹挾并傾軋著歐洲大陸的傳統價值,英國大文豪狄更斯也曾慨嘆:“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顯示: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一般國家都會經歷“拐點時期”,轉型在此時是關鍵而復雜的,最大的挑戰往往來源于“精神內核”的裂變。
近年來一些國家的教訓也表明:如果沒有一個反映社會發展和群眾利益訴求的核心價值體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沒有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動。
帶領人民創造了無數“中國經驗”的中國共產黨深刻意識到,必須共筑一個社會成員普遍理解并接受的核心價值觀,才能構建一個支撐國家和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家園。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關心他人、幫助大家,就是我們的價值。”在“80后”十八大代表閆文靜眼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方法很簡單。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位來自鄉村的打工妹,在廣東中山市打工6年間,堅持通過組織環保志愿行動,鼓勵外來務工的兄弟姐妹盡快融入城市。
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樸素表達。
歷史往往會記錄經典的回聲:
1925年,我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先生這樣寫道: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80多年后,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追求富強,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的中國充滿信心。但提升文明,我們的心靈與精神依然需要一次“馬拉松”式的磨礪。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承載的精神之光,照亮前進的道路,抵達更加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