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認為國務院機構應向“大部門制”過渡
中央機構“大部制”設想
中共十七大閉幕之后,中國行政體制改革逐漸清晰,“大部制”呼之欲出。有關人士日前指出,未來中國政府機構改革將逐步向“寬職能、少機構”的方向發展,國務院所屬機構中的一些部門將進一步整合,采取“大部門有效管理體制”。
■大國土建設部=區劃+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等
■大農業部=農業+糧食+林業等
■大交通部=交通+鐵道+航空+公路+水運+郵政等
■大文化部=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體育+旅游+文物等
相關鏈接
中國政府管理成本龐大
專家指出,政出多門對于管理成本的消耗是巨大的,國務院除辦公廳外,共有內閣部門二十八個,特設機構一個、直屬機構十八個、辦事機構四個、部委管理的國家局十個、直屬事業單位十四個,另外還有一百多個議事協調機構,數量之多、類型之多、分工之細難以想象。
參考現代各國政府管理的一般規律和經驗,就組織結構而言,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由十至十五個政府部門組成較為適當,政府組成部門有合理的決策與執行組織結構。
對比其他國家,美國總統內閣為十三個部門,日本內閣設一府十二省廳,德國為十五個部門,英國為十八個部門。而中國政府的部門數量甚至可以達到某些國家的兩倍到三倍。其中巨大的管理成本,更達到了許多西方強國的數十倍。如果能從大部制入手,合并功能相近的部門,精簡人員,便可以省去大量的管理費用,從而也能從根子上提高政府效率。
政府部門眾多,帶來的也是公務員數量的龐大。有關調查顯示,有近七成的民眾認為,中國的公務員數量過多。據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健介紹,按照公務員與GDP的比例指標來看,中國公務員數量大大超出發達國家。
從經濟視角考察,財政供養人員與GDP之比看,中國為39人/百萬美元,大大高于發達國家,目前美國為2.31人/百萬美元,日本為1.38人/百萬美元。中國公務員“超標”近20倍。
本版稿件據《瞭望》、《財經》、《信息時報》、《新快報》
改革開放后的5次政府機構改革
第一次1982年: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人員編制從5.1萬人減為3萬人。
第二次1988年:國務院部委由45個減為41個,改革后人員編制減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86個減少到59個,人員減少20%。不再設置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新設置了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第四次1998年: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個,新組建4個部委,3個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全國各級黨政群機關共精簡行政編制115萬名。
第五次2003年:設立國資委、銀監會,組建商務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安監總局,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組成部門變為28個。
延伸閱讀 專家眼中的“大部門制”
部門合并
拓寬管理幅度
“大部門制”是相對于現有政府行政管理體制而言的,“大小”指的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幅度,管理幅度拓寬,機構相應減少,是“大部門制”的一個特點。“大部門制”將職能相對接近的部門進行橫向合并,設立所謂的“大部門”來統籌原來幾個部門的職能,從而拓寬管理幅度。
翟校義(中國政法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副所長)
減少部門數額
提高運作效率
當前政府有些市場經濟職能無法有效體現,主要的原因是組織體系沒有很好構建,因此到了把組織體系轉型的必要時刻。倡導“大部門制”的政府機構改革,是個全新的提法,與過去的五次改革完全不同,“大部門制”是側重改變政府職能機構繁多、職能交叉的現象,通過減少機構數量,降低各部門協調困難,使政府運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角色定位。
毛壽龍(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教授)
仍面臨先改革
后膨脹的怪圈
每隔五年一次機構改革似乎是一個周期,之前1998年和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精力都是圍繞著精簡機構來進行,但卻沒有能夠走出精簡機構之后再次膨脹的循環,“大部門制”也面臨這樣的怪圈。
“大部門制”的設想,實際上就是在更大程度上整合機構。這將對解決政府職能交叉起到積極作用,能夠杜絕各職能部門相互踢皮球的現象,降低協調成本。
精簡機構,政府的公共權力在整體收縮,腐敗的機會也會隨之降低。因此“大部門制”職能的集中不會導致腐敗機會增加,客觀上反而會促使腐敗減少,可以抑制職能權力的濫用。
任建明(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政府改革
需要法治化
政府機構改革最核心的地方是制度轉型思路的轉換。“大部門制”基本上還是屬于行政改革,而政府職能的真正轉型才是深層的轉型。政府的改革需要法治化,政府各職能部門的職權擴張以及財權、稅權等職權的分配等等,都需要通過深層制度的變革和法治化的途徑來解決。
范亞峰(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央關注機構改革
有關媒體報道,國務院將成立能源部,整合國家發改委、國資委、國土資源部、水利部、電監委中有關能源的職能,以及統領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國家電網等國有能源巨頭。
有關專家表示,假如能源部能夠設立,預示著中國政府新一輪機構改革將在明年3月大換屆時鋪開,同時也預示著新一輪機構改革將加大改革力度,去除現在機構重重疊疊、職責不清的毛病,采取“大部門有效管理體制”。
有關人士指出,明年是全面深化行政改革的重要一年。中共十七大報告已明確指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對明年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其中第一條便是“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專家據此表示,把政府機構改革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透露出中央對推進中國政治建設進程的高度關切。
管理分散弊端重重
專家指出,能源部的設立有多方面理由,能源管理體制至少涉及石油、煤炭、電力三大領域。目前管理體制的弊端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高高在上,難以管好。目前的管理體制,上面有一個國務院總理掛帥的國家能源辦,但管理的實體是在國家發改委內設的能源局,能源局下設的能源處才十個人,卻要主管整個中國的能源。
其二是能源管理多頭并舉。如石油和煤炭的管理比較分散,而電力管理則十分嚴密,有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國家發改委、國資委三大部門在管,上面還有國家電力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統籌。但這樣一來,誰都在管,誰都管不好。
專家強調,類似能源領域的問題,在中國行政架構中的多個領域都存在。長期以來難以管好的食品安全領域,就是因為有衛生部、農業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多頭管理,至今職責不清。而文化領域,不算中央宣傳部,下面還有五六個,如文化部、廣電局、新聞出版總署、版權局、文物局等部門,職責也不易分清。
權力制衡成改革焦點
目前,對于大部制的構建,有很多問題并沒有解決,其中怎樣平衡制定決策、執行和監督三權,是大部制改革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如果由原來的幾部委組成新部門,權力和財力勢必更加集中,怎樣防止因權力過度集中而產生的腐敗問題,成為影響大部制改革順利實施的一大關鍵因素。
為此,有學者提出,避免的方法有多種,一是在部與部之間,讓有些部專門行使決策權,有些部專門行使執行權,有些部專門行使監督權。二是在大部制內部給機構分工:有些機構專門行使決策權,有些機構專門行使執行權,有些機構專門行使監督權。
但有專家認為這些方法仍存在不妥之處,即如果成立一個獨立行使監督權的機構,相對于合并后的大部制來說,此機構的監督能力必須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監督機構,而對于這樣一個強力的組織要怎樣組合、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亦是難題。
縮小機構精簡人員
中國媒體早前預測,在明年3月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中,能源部的成立幾乎已成定論,目前尚存的爭議主要集中在能源部的職能范圍上。而大交通、大國土建設、大農業、大文化等體制的建立,亦或正在研究中,并非沒有可能。
對此,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認為,國務院機構最理想的改革方案是除了外交部、國防部、安全部、公安部等,其他部委逐步向大部門制過渡。
比如,可考慮整合石油、電力、煤炭、核能、現有電監會等,建立大能源部;整合區劃、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等部門,新設國土建設部;整合現有農業、糧食、林業等部門,建立大農業部;整合交通、鐵道、航空、公路、水運、郵政等,建立大交通部;整合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體育、旅游、文物、社科基金等部門,建立大文化部等。
周天勇還建議,為強化改革的統籌協調,打破部門利益格局,應重建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繼續整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此外,還可新設總理預算管理辦公室,以強化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協調性。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孔涇源不久前表示,縮小機構、精簡人員,是改革政府管理體制的必要措施。
在不久將到來的大部制改革中,必定要有一部分人為此而“犧牲”官位。如交通部、鐵道部和民航總局一旦合并,至少正部長就要減少兩個。
各個擊破分段而行
在過去,不論是宏觀調控,還是各類專項行動,行政管理上都是“轟轟烈烈”,動輒八九個部門,甚至十多個部門“聯合下文”、“聯合行動”,看上去各部門積極性都甚高,而實際上是一哄而起,互相推諉,誰都不負責。宏觀調控多方失利,與此也有關聯。
專家指出,今天的中國,除中央與地方、大型國企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外,已形成龐大的利益團體,機構大分拆、重組,勢將因利益分配帶來強大反彈。
這種重大的改革,知易行難,可能要各個擊破,分段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