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網北京1月4日電 (記者任沁沁 王攀 劉剛) “農民工”這一早已約定俗成的稱謂,或許將退出中國歷史舞臺了。近日,農民工輸入大省廣東和農民工輸出大省河南的省委書記,都提出將適時取消“農民工”稱謂。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1月3日提出,廣東將加快研究并適時出臺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外來務工人員根據職業和工作年限享受相應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促進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居民真正融合。
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表示,“農民工”這樣的稱謂本身就帶有歧視色彩,呼吁社會慎用這一稱謂。“工農商學兵,本是職業的劃分,為什么唯獨農民永遠要被加上特定的標簽呢?”
“農民工”是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是特殊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通常指的是“身在城市從事非農業工作的農業戶口的工人”。
他們是城市最基層的建設者。然而,城鄉二元結構在制度安排上造成農民收入水平低、生活水平低、社會保障程度低等現象長期存在,外來人員與本地人之間的矛盾也時有發生。
來自山東的劉杰在珠三角一些城市里干過餐廳服務員、保潔員,也在超市當過促銷員,還在一家兒童游樂場當過游藝機操作員。30多歲的她說,在廣東生活了十多年,早已習慣了“農民工”的稱謂,但內心深處更希望能夠被視為一個“城里人”。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廣東社會管理任務更重、壓力更大,因而也就必須更加主動地面對農民工這一龐大的社會群體,并采取更積極的行動推動他們早日融入城市社會。
和劉杰一樣,在珠三角許多外來務工人員看來,政府部門出臺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他們融入城市生活。
在東莞一家印刷機械制造企業擔任技術員的馬奎說,在很多人印象里,“農民工”除了吃苦耐勞外,往往還被視為文化程度不高,有時還會和臟亂差、缺乏法律意識相聯系。他們建設了城市,卻難以融入城市,他們播種了果實,卻很少分享成果。
民政部出臺《關于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的意見》
民政部發布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意見(全文)
廣東有意取消“農民工”稱謂 積分入戶將改進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適時出臺取消農民工稱謂措施
中牟縣用"新型合同工"代替"農民工"稱謂
改“農民工”稱謂先得完善保障機制
廣州市長建議用“新廣州人”取代“農民工”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