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就業和創業機會的寥寥無幾轉化為生產力的更是屈指可數
趙法燦是山東建筑大學一名面部受損的大四學生,他靠自己的5項專利發明如愿找到了工作,專利為他就業助了“一臂之力”。但記者也了解到,“借力”專利來創業和就業的大學生寥寥無幾,轉化為生產力的專利也屈指可數,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專利依然只是一張薄薄的證書,“沉睡”是其常態。
大學生“發明家”三項專利不了了之
山東建筑大學學生肖興霖、王海平共同發明了“熱再生砂”技術,該成果可用于鑄造業,曾在2004年第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中獲獎?!盁嵩偕啊奔夹g利用高溫環境將樹脂和砂分離,分離出來的砂分布更加均勻有型,有利于提高鑄件質量,還可循環利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據肖興霖介紹,這一成果得到了有關專家認可,但目前除幾家小企業試用外,沒有一家大企業對它感興趣。
2005級自動化專業的王順欽是濟南大學校園里有名的“發明家”。他曾一天收到國家知識產權總局郵寄來的3項專利證書:“自止式太陽能熱水器水量表”、“檔桿排水的洗刷池”和“機械升降轉椅”。
根據規定,提供理論設計方案就可以申請專利技術。王順欽的3項專利全部是理論設計方案。他收到專利證書后,曾有公司來信要合作,但后來不了了之。王順欽說自己獲得專利后,茫然多于高興,他一直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記者從山東省知識產權局了解到,2008年,山東高校申請專利共1448項,其中包括發明、外觀、實用新型的專利項目,盡管高校專利發明申請量在增長,但專利應用情況普遍不佳。
據山東建筑大學團委書記龍希利介紹,因學科設置等原因,學校發明專利申請量一直不少,平均每年約有一二百項專利申請,但每年專利轉化率還不到 10%。難以走出書櫥,走出校園,處于沉睡狀態,成了大學生專利的“常態”。也有學生表示,過低的投入回報比,加上高昂的專利申請和維持費,也讓不少大學生“發明家”認為專利申請得不償失,從而大大挫傷積極性。
“技術含量低,走向市場還有很長一段路”
“作為發明者,我當然希望拿到國家專利證書,但更希望看到自己的發明成果能轉化成生產力,能創造經濟效益?!边@種期望的心態在很多大學生專利發明人那里普遍存在,但記者了解到,除了專利本身的原因之外,企業、市場、資金、體制等諸多復雜原因導致了大學生專利發明難以實現轉化。
“大學生專利轉化為成熟的商品還有很遠一段距離?!鄙綎|省知識產權局研究員潘志華博士介紹說,“大學生申請的專利多數來源于書本和生活,市場認可度有限,以外觀和實用新型的專利居多,發明創造專利少,這些專利相對來說技術含量低,在具體技術規范上有差距,走向市場還有很長一段路?!?/p>
濟南力諾瑞特太陽能有關負責人也認為,專利技術的轉化是一種科技風險投資,大學生的自主創新多停留在實驗室里,理論上也許很正確,技術上也確實有所改進,但大學生專利技術本身的成熟度還不夠,往往不能適應市場需要。企業要將發明者手中的專利轉化為經濟效益,還需要各種技術組裝配套、研發相關工藝等一系列過程,在這些存在著風險的環節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讓“轉化”夭折,一般說來,企業不愿意貿然花錢買個“未知數”。同時,大學生專利缺少宣傳推廣的平臺,大學生獲得專利后不知道該怎樣進行轉化,而企業也不了解高校中的專利項目,相互之間信息阻隔,導致一些好的專利項目不能及時轉化。
促進專利與企業對接提高專利轉化率
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團總支書記劉琰認為,凝聚大學生發明者心血的專利被閑置,是一種很大的浪費。學校不但要鼓勵大學生創新發明,在大學生專利轉化方面也應有所作為,不少學校只關心如何幫助學生把奇思妙想變成證書,至于成果轉化問題則極少關注。學校要引導學生加強前期的市場調研,注重創新性、適用性,研究發明一些能夠適應市場的專利,避免做無用功。
龍希利認為,大學生專利轉化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和扶持,政府或相關機構應針對大學生專利進行有效評估,定期舉辦專門的大學生專利與自主創新推介會,構建一個平臺,幫助學生和企業打交道;對大學生專利引進風險投資,幫助學生自主創業或就業。
據了解,從2006年起,國家知識產權局開始實施《全國專利技術轉化交易平臺計劃》,目前全國已經有39個城市成立了轉化交易中心。這為大學生專利發明者、中小企業及中小投資人搭建了一個公益性的交易平臺。據潘志華介紹,為了提高專利轉化率,山東正在籌建5個專利技術產品中心,并在網上開辟交易網,促進專利項目與企業形成對接,提高專利轉化率,這對大學生專利發明也是個利好消息。-本報記者宋全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