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上世紀50年代以來,為保障公立醫院正常運行與發展,我國對公立醫院實施了“以藥補醫”政策。然而,隨著社會需求日趨增加以及政府對醫療機構投入不足,導致部分醫療機構將“藥品加成”作為重要補償渠道,衍生出“大處方”“大檢查”等一些醫療“怪現象”,加重了百姓看病負擔。
不久前,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給取消“以藥補醫”開出了時間表,今年在300個試點縣先行推開,力爭2013年在縣級醫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醫院全面推開。取消“以藥補醫”作為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舉措將面臨哪些難題?《經濟參考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追蹤采訪。
“以藥補醫”催生醫療怪相
小感冒輸上高級抗生素、頭疼就給上核磁檢查、廉價藥在醫院“銷聲匿跡”……這是當前社會廣為詬病的一些醫療“怪現象”。提及這些“怪現象”,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正是“以藥補醫”制度在作祟。
不久前,57歲的成都市民張天臣患上了感冒,有點鼻塞、咳嗽,前往家附近的一家醫院就診。醫生剛問完癥狀,立即開出了一張化驗單,血液檢查結果顯示“上呼吸道感染”,醫生給他開了三天液體“又是頭孢類的高級抗生素?!睆執斐颊f“我到收費窗口一劃賬,200多元。現在真不敢生病,看個感冒沒有兩三百元,根本不可能走出醫院?!?/p>
張天臣的遭遇,實際上講出了許多患者的心聲。四川省醫學科學院衛生政策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鄭小華說,2006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整頓藥品和醫療服務市場價格秩序的意見》,規定“縣及縣以上醫療機構銷售藥品,以實際購進價為基礎,順加不超過15%的加價率作價。這一機制的“副作用”在于,價格越高的藥品所得到藥品加成越高,所以越貴的藥品就越容易受到醫生青睞,大處方也就“橫空出世”了。
談到“藥品加成”,成都第三人民醫院藥劑科主任黃心一直言不諱,近年來,該醫院通過強化管理、改進技術,使藥品收入占醫院總收入的比例下降到39%。然而,前幾年,醫院也曾陷入過“藥品加成”減少影響醫院發展的尷尬。“2006年以前,醫院藥品加成達到20%-30%。當時,醫院剛貸款修建起新的門診大樓,沒想到藥品加成比例就下降到15%,醫院收入一下子減少了,曾一度陷入發展困境。幸好,醫院在領導班子帶領下,通過管理創新,突破了難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