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一家國際環保機構公布的一項抽樣調查結果,讓兒童玩具成為眾所矚目的話題——國內市場上大量存在的塑料玩具,含有危害兒童健康的鄰苯二甲酸酯。有業內人士爆料,國內企業生產兒童玩具有兩套標準,出口的標準很高使用無毒無害的漆和原料,而國內使用的是有很多隱憂的低成本染料和原料,玩具生產內外有別,“毒玩具”只傷害中國孩子。
一個產品,兩套標準,出口玩具使用無毒原料,國內產品為了降低成本則使用涉毒材料,這樣的消息讀起來讓人五味雜陳。生產企業的道德水準令人遺憾,而面對“依據產品標準進行生產”的生產企業的振振有詞,我們更是無言以對……
批評
商家不能看人下菜碟
拋開客觀原因,從生產廠家的心理分析而言,我認為與“欺軟怕硬”有關。歐盟或美國玩具進口檢測標準相當高,這些國家經濟實力比我們強,科技比我們先進,某種意義上我們的企業需要“仰人鼻息”。我們生產工藝相對落后,經濟實力相對薄弱,出口到人家國家時就存在一個心理上“不敢給次品”的慣性思維。再用一句俗話說就是:“看人下菜碟”。譬如招待客人,客人越尊貴上的菜品和檔次越高,也是這個道理。
這不是筆者的猜測,中國的商家極“聰明”,甚至聰明到了“投機”的地步。對于發達國家“高看一眼”,將一流的銷售給人家,卻將二流產品銷售到國內,不僅兒童玩具如此,其他一些領域也是如此。部分企業有“媚外”和“欺窮”的心理存在,因為國內相對不發達,尤其是不發達的“窮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還非常多,這些無良商家骨子里就可能認為“高檔的物品”就不應該讓國內的人群享有。結果就是事實上欺負了弱勢者的“孩子”們。
商家“看人下菜碟”,背棄商業倫理和德操,最終丟掉的是自己的信譽和市場,這個教訓早在多少年前就“買到了”。除了部分商家欺負國內的“窮人”,他們還把質量更次的產品銷售到更不發達的地區……
“黑心”商家的心黑就在于此,他們時時處處鉆的是利益的空子,只要有可能就會想方設法去牟利,“看人下菜碟”只不過也是看重的利益。至于劣質產品傷害誰、結果如何已不在這些無良者的考慮范圍。就此,筆者以為政府方面應深刻和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問題,除了從商業道德方面予以教育和引導之外,更應從制度和法紀上堵住商家們“內外有別”坑害國內消費者的巨大漏洞。
畢曉哲
反思
關乎道德更關乎監管
面對兒童玩具的毒性,有人指斥商家的道德品性,但這并不盡與道德有關。商家并不是故意喪心病狂地對國內銷售有毒玩具,也不是對未曾謀面的異國他鄉的孩子情有獨鐘,而是因為市場土壤尤其是政策標準環境、監管力度等,使得商家不得不搞起兩套標準。
一方面,如果出口劣質玩具,很容易就被檢測出不合格,即便一時蒙混過關,但若對人家孩子的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就將面臨嚴厲的制裁。到最后不僅可能失去廣大的國外市場,更有可能賠得血本無歸。利弊權衡之下,商家們在對外出口問題上不得不小心謹慎。同樣的,國內市場上的毒玩具一樣是市場規則選擇的結果。在同樣都符合國內相關標準,獲得市場準入的情況下,若其他商家選擇用毒玩具進行低成本競爭,所謂道德是沒有任何競爭力的,劣幣驅逐良幣就是這么發生的。要么生產銷售毒玩具,昧著良心賺錢,要么退出市場,然后看著別人大把大把地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