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過勞癥候三
常見病患者舍近求遠
上周五上午9點半,兒童醫院急救中心的二樓輸液室,大大小小的患兒在家長的懷里排隊等候打點滴,電子提示器上顯示已叫到213號。見6個輸液室已全部滿員,家長和患兒們只得“鳩占鵲巢”坐在輸液候診區內,連擺放著“禁止輸液”標牌的過道上,或坐或站的也全是輸液的病人。
在經歷了早晨6點至8點的掛號高峰后,此時,醫院又迎來了每天的第二個就診高峰——輸液高峰。護理人員平均每天要給2500名患兒輸液,超出規定的1000人次的1.5倍。
記者從兒研所、友誼醫院兒科等多家醫院獲悉,在其龐大的門診人群中,多數是感冒、發熱、腹瀉等常見病,這個比例占到了近七成,而僅有三成左右是真正需要專家診斷的疑難雜癥。“我們無權干涉患者的就醫權利,而且患兒的病情變化快,需要認真診治,但看腹瀉、發熱,大型綜合醫院的醫生們都沒有問題。”友誼醫院兒科主任崔紅表示,患兒的扎堆就診不僅會影響醫療資源的分布,而且可能造成院內感染。
過勞癥候四
醫生疲于應付難專注
“因為不能拒絕任何患者的就醫權利,也無權進行分流和資源調控,只得不斷挖掘自身潛力,但人員的能動性已到了極限,每天都看100個患兒,哪個醫生也吃不消。”兒童醫院一位負責人說。
在友誼醫院,醫生們都要輪流值夜班,但門診、病房加上夜間急診,使得許多新手都感到吃不消,“不到兩年時間,3個大夫一個護士,都是第一胎胎停育,隨后流產,剛30歲的人,高血壓、心律不齊等很常見。”而在兒童醫院,有一年的體檢中,僅急診護士出現心律失常的就占了一半。
兒研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兒童專科醫院就診人數增多,醫務人員不堪重負,疲于應對普通病人,必然對新技術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太少,這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醫生就診的專注程度,也影響其提高業務水平。
友誼醫院兒科主任崔紅則表示,醫生們都發憷上夜班,工作熱情也受到影響,“如果不增加人員分擔壓力,光靠責任感和使命感支撐的話,談何可持續發展”。
■探因
兒科成三級醫院“針頭線腦”
與兩大專科兒童醫院相比,部分綜合醫院的兒科門庭冷落。
市衛生局統計的103家設有兒科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1月20日共接診患兒22619人次,北京兒童醫院接診5947人次,兒研所接診4624人次,這兩家醫院的接診人次約占兒科總接診人次的47%。
記者對北京多家三級綜合醫院兒科了解發現,多數綜合醫院兒科就診力量和條件參差不齊,大多只設有兒內科,且多沒有兒科診療器械,未開設24小時急診,未開設兒科病房,診療病種有限制等。
如作為南城較大的三級醫院——博愛醫院,既無兒科病房,也無兒科門診;復興醫院僅有兩名兒科醫生,因此無法安排兒科急診,周日亦無門診;北京中醫醫院兒科急診只到晚上10點……
多家三級醫院均表示,其兒科發展難是由兒科特點決定的,相比于用藥量大的內科、可開展手術項目多樣化的外科、各類檢查科室,兒科不僅賺錢少,而且最易產生醫患糾紛,因此很多綜合醫院不愿意發展兒科。“如果將內外科等比作賣彩電冰箱的,那么兒科就是賣針頭線腦的,哪個醫院會放著利潤高的科室不扶持,而把錢投到不盈利的兒科啊。”某三級醫院相關負責人如此比喻。
■前景
新建兒科醫院尚無實質進展
為緩解城北和城南患兒的看病難問題,目前,衛生部門已經確定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和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為本市首批中醫兒科診療中心,兩家醫院需提供24小時兒科急診和全年無假日門診,床位數20張,年門診量計劃達到10萬人。
雖然此“緩兵之計”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但因其均為中醫醫院,孩子有了急重癥時,家長還是會直奔更高水平的綜合醫院。
作為大城市的通病,兒科看病難在各地情況相似。
在本市,這個老大難問題也早已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去年年初,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曾表示,將在南城規劃一所以診療兒科疾病為主的綜合醫院;同時,兒童醫院擱淺了多年的血液腫瘤中心的建設也在加緊協調。但一年過去了,兩項工作均無實質性進展的消息發布。
今年年初,本市十二五規劃再度把新建兒科醫院列入了議事日程。但新醫院何時選址開建,何時能投入使用,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得而知。本報記者李秋萌本版攝影本報記者張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