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沒有什么事情能讓我真正開心起來,沒有經歷過災難的人,沒有踩著尸體、淌著血水爬出來的人,他不會真正體會到我們的心情。”一位來自災區的老師如是說。是這樣的嗎?也許是。但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媒體上反復呈現的關于9.11恐怖襲擊的大量圖片、聲音造成了遠在災難千里之外的人們大腦結構發生了與親歷災難的人們一樣的非常危險的改變,這種改變使人們變得更加敏感和脆弱。
大部分人從沒有到過災區,也沒有親人朋友在災區受傷遇難,但那些滾動播放的、沾染著鮮血的照片、文字和準時響起的哀笛,讓他們清清楚楚地感覺到,“你的傷痛,就是我的傷痛。” 這種了解與回應他人獨特經驗的能力,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同理心。
同理心被認為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親社會的心理機制,能有助于人類作為一個種族更好地繁衍與生存。因為具有同理心,我們才會在他人因感到痛苦或恐懼而悲傷哭泣時,給予他們溫柔的安慰、真誠的陪伴和不計回報的支持。
這種源自人性的同理心是人們內心中最深厚、最善良、也最令人感動的力量。但是,如果人們對災區的情況過于關注,每天花大量的時間閱讀相關的報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就有可能發生和救援人員一樣的替代性創傷。有網友向心理咨詢師求助說:“自從災難發生以后,我覺得我的心情一直都沒有辦法平靜,每當看到那種非常刺激的圖片和畫面的時候,真的特別有流淚的沖動,但是又沒有辦法忍住不去看。”臺灣9.12大地震后,有一位臺北的老人幾乎24小時都在收看災害報道,結果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整天哭泣流淚,最后因為抑郁不得不去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除了為災區同胞所受的苦難感到悲傷,許多不在災區的人們通過電視、網絡、廣播等媒體接觸了大量有關災害的恐怖信息,可能也會產生恐懼和焦慮的感覺,擔心同樣的災難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對身邊的細小事件和自然現象都表現出過度的驚嚇反應,長時間處于高度警覺的狀態。有人在聽講座時這樣問老師:“我現在雖然在北京,但也是天天生活在驚恐之中,晚上難以入睡,這種情況怎么辦?”
近幾年來,各種自然災害頻發,關于災難、世界末日的謠言也傳播得尤其迅速。根據法國社會學家勒龐的“群眾心理統一律”,在災難之后形成的臨時群體之中,個體的理智常常下降,情緒成分和無意識成分占優勢,而不再客觀、細致地分析,容易不加考慮地接受某些看似有理的謠傳;并且會表現出將思想和情感立即付諸行動的傾向,這種傾向還特別容易在群體中相互傳染。一般來說,對災情也不甚了解、閱歷淺、經驗不足、自信度低和易受暗示的人群最容易發生這種現象。
研究認為,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災難會導致什么樣的心理反應。因此,災區之外的人們從自己的角度對災難的性質、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況做出的評估,決定了他們是繼續正常地生活工作,還是恐慌焦慮惶惶不可終日。恐慌往往是由于對威脅缺少了解,缺乏準備,覺得自己不能處理、控制或擺脫。焦慮則是因為由于擔心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而產生的憂慮、緊張、不安的情緒。因此,媒體在報道災情和善后工作時應當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敏感度,不僅要保證報道的及時、真實、可靠,而且要對災難事件進行科學的解釋和預測,并告知觀眾預防災害和擺脫險境的方法,而不是只顧渲染慘烈、恐怖和血腥的災難場面,以達到單純的新聞效果。提供一些有關災難心理的基本知識對于普通群眾也是有幫助的。
實際上,對于普通人來說,首先需要做的是先接受自己的悲傷、恐懼和慌亂的情緒,要明白這些體驗都是人之常情,沒有類似的體驗倒是不正常的。如果可能,找個安靜的地方,找一兩個好友互相分享自己的感覺,接受它、體會它、反思它,甚至把這種感覺當成是自己的寶貴財富,因為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中,人們很少能停下腳步來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在大災過后往往會掀起一波感恩父母、珍惜生命的風潮,正是因為災難喚醒了人們最深層的感情,促進了人們對生命的思考。
情緒穩定之后,我們就可以開始考慮一下是否有可以利用的資源,是否能為災區人民做些什么有益的貢獻。當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行動上去的時候,自然會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大多數的人也都能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重新投入常規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一種情況是,關于災難的恐怖畫面也可能激發人們內心的恐怖記憶。幾乎每個人都會依據自己的個人經歷對災難做出反應,如果人們在自己的早年生活中經歷過創傷性事件,那么那些已被埋藏在記憶深處的創傷體驗可能又經由災難體驗得到加強,并在腦海中反復回放。如果這種狀況持續很長的時間(1個月以上)并且沒有改善的趨勢,那么,是時候去尋求專業的幫助了。那些創傷只是被暫時遺忘,但它一直存在,等待治愈和拯救。(尤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