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剖腹產指征
親歷過各類分娩場面的蘇妍,對46%也有自己的看法。
她曾替一個歐美人接生。宮縮疼痛時,孕婦“叫得極慘極慘”,丈夫也一再要求醫院“剖腹產算了”。然而一旦宮口張開上了產臺,孩子一眨眼就出來了。當時在場的醫生護士們都覺得,“白種人骨頭架子大,身體結構也不一樣”。在紅房子生產的不少歐美人甚至連八九斤重的胎兒都能“一下子就順產”,“連側切都不用”。
可能中國人在先天條件上不如歐美人適合順產,但僅此仍不足以解釋高居不下的剖腹產率。蘇妍還記得一名日本產婦。在懷孕期間她嚴格遵循日本對于孕婦的各類指導,保證營養、控制飲食,將懷孕期間體重增長牢牢控制在10公斤以下。
“中國的規矩是,孕婦能吃就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盡量補,這樣問題可就太大了。”蘇妍說。與那名日本產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孕婦孕期體重增長動輒“超過30斤”,胎兒個頭越長越大,初生嬰兒往往在七八斤以上,有的甚至超過10斤。這也給順產帶來了風險。
對于報告中11.7%并無剖腹產手術指征就進行剖腹產手術的案例,紅房子和國婦嬰的醫生則大多表示,“產婦要剖,怎么攔著她?”
根據北京衛生法研究會醫療糾紛調解中心的數據,過去5年中該部門受理了近6000例醫療糾紛調解,其中產科糾紛約450例,占8.6%,排名第3。一位婦產科醫生說,有醫生不得不小心從事,為避免讓喜事變壞事,甚至會向孕產婦推薦剖腹產,“否則一旦出事,就麻煩了。”畢竟,陰道分娩不可預測的意外情況也很多,而且這些意外情況在深更半夜時也可能發生。對于實踐經驗本就不多的年輕醫生而言,這更意味著嚴峻的挑戰。
實際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剖腹產率畸高的巨大風險。天津市就要求其一級助產機構剖腹產率控制在40%以內,二級和三級助產機構則分別控制在50%和60%以內。這個目標已經遠遠高出WHO建議的15%警戒線,即便如此也很難實現。天津市衛生局1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該市一級助產機構實際剖腹產率為65.6%,二級為66.9%,三級為73.8%,無一達標。
盡管各醫院對剖腹產手術都有一份詳細的指征,列明除出現如“孕婦生殖道受到感染”、“孕婦骨盆狹窄或畸形”、“胎位不正”、“胎兒過大”等各類醫學指征,否則“原則上最好不要選擇剖腹產”,但這很難實現。
羅女士就是在各項指標正常的情況下選擇了剖腹產。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的她孕前經常熬夜,她很是擔心自己如果順產的話“到底熬不熬得下來”。聽說許多在產房里的產婦順產到一半哭著說自己“不行了”、求醫生“還是剖腹產吧”,她覺得與其兩種痛苦都承受,不如選擇風險更可控的剖腹產。
“WHO的剖腹產指征里一定不會包括社會因素,但這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里占很大比重。”蘇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