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性知識教育幾近空白,情竇初開的騷動多靠“自學成才”
此課應該有偏偏真沒有
羊城晚報記者 陳學敏
本報對廣州某中學一女生自拍“激情視頻”在學生中流傳的報道(詳見2月5、6日a3版)引起讀者和網友的熱烈關注。事件之外,是一個談論了多年的老話題———社會、學校、家庭,該如何看待這些半大的孩子們挑戰傳統尺度的“極限行為”?又該如何陪伴他們度過這段懵懂騷動的青春期?
采訪中,記者得到一組數字:八成受訪高中生承認“目前有男朋友、女朋友”,其中近三成贊成“一夜情”;九成中小學生不知道學校必須開設青春期健康教育課程;五成學生至今未正式上過一節“性教育”課……
“前衛”和“個性”早成當下青少年的標簽,盡管他們的很多言行至今不在主流傳統觀念的接納范圍內。現實告訴人們,或許他們真的沒有錯———“大人”們常常在霧里看花,用自認為清晰其實卻很朦朧的方式面對同樣懵懂迷茫的、別人的青春,并從未覺得這有什么不妥。
特別是目前體制下的教育方式,“教書育人”的模式幾十年未變,但教好書,就一定能育好人嗎?
現狀1
中小學“性教育”
一直“似有似無”
2008年12月,教育部下發《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學校要通過學科教學和班會、團會、校會、升旗儀式、專題講座、墻報、板報等多種宣傳教育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到高中三年級,學科教學每學期應安排6-7課時,采用多種形式,向學生傳授健康知識和技能……”
按道理,接受12年的“健康教育”后,基本可以達到教育部對青少年的性教育初衷,但恐怕難以如愿。“12年中小學,我只上過一堂‘健康教育’課,而且是老師抽空講講,無作業、無考試,什么內容已不記得了。”一位高三在校生如是形容他的“健康教育”經歷。更多學生對于記者提出的問題表現陌生:“健康教育課?從未上過!”,“生物課算不算?”
曾經有師范學生在她的QQ空間里描述在學校當實習老師的經歷:“一次上生物課,講到青春期生理衛生的時候,因教材內容涉及性知識,我頓時瞼紅心跳,甚至不敢抬頭看學生。講完課檢查學生筆記的時候,看到有學生這樣記錄———‘膀胱的作用是儲存尿道’。該生也很委屈,指黑板。原來,是我因為心慌,將‘尿液’寫成‘尿道’了……”
健康教育融入生物課程,體育老師講授生理衛生……這是記者走訪廣州近20所中小學得到的初步印象。其中,接近半數學校或以班會、或以自習將“青春期健康教育”一筆帶過。“健康教育課‘讓位’給英語、數學等主課課程已見慣不怪。”廣州越秀區一中學教師對記者坦言,升學壓力面前,健康教育一直都“無關緊要”。
現狀2
“正道”求知很難
自學也能“成才”
記者發現一個怪現象:小學低年級里,男女生混合同坐,女生文靜,男生好動,有利“取長補短”。然而到了五六年級,男女生之間就被劃了界限,離行離列,彼此不可“跨界”。到了中學,男女生之間稍微有一點“曖昧”,立即就會受到學校、家長的“高度重視”:“你不許這樣,他不能那樣……”,行為如囚犯一般被規范。
顯然,學校、家長的“如臨大敵”并沒有讓孩子們屈從。在條條框框里,他們活得很“自我”。
“現在沒有‘仔’(男朋友)好‘瘀’(丟臉)。”Iris是廣州一中學的初三學生,她自豪地告訴記者,初中三年她“正式”交過的男朋友有4個,至于追求者以及“玩一玩”的更不計其數。“有男仔追證明有魅力,比起成績好更‘威’。”
“大家聚會的話題一般是‘男女朋友’、‘黃段子’。談學習、談理想?會被人笑老土!”昨天,記者登錄廣州某中學高二級的QQ群,群主“mrc”透露,他所在的年級有80%的男生女生處于“熱戀”。“這只是公開數字,還不包括玩‘地下情’的。”
即便是在眼下這個時代,在面對“我是從哪里來的?”這個簡單而基礎的“性常識”時,多數父母仍是無言以對。絕大多數這類提問都被害羞的父母以各種“故事”和借口敷衍了事。更有些家長認為性教育越早、孩子產生性意識就會越早,因此從來不跟孩子討論性話題。
在學校、家庭如此“封閉”的環境下,孩子們是如何“自學成才”的?記者曾對某中學200位高中生,100位初中生作問卷調查,發現當中竟有187位學生曾瀏覽過色情網頁,170位看過限制級影像,比例驚人。
時下不少青少年把性行為當成一種“時尚流行”,以自身性經驗相互比較為傲。記者對一個56人的高三班級的調查顯示,20人認為“一夜情”沒有什么不對。在表示已經有過“性經歷”的18人當中,有5人更是在初中階段就嘗試過,在性行為中有使用避孕套習慣的,比例少得可憐:10個人中找一個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