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有常斂陽護陰
冬三月,應以斂陽護陰,養“藏”為原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清代石成金在《養生鏡》中告誡人們:“冬三月乃水藏閉澀之時,最宜固守元陽,以養真氣。”這就要求在起居方面,做到順乎自然規律。早睡以養人體陽氣,待日出后起床以養陰氣。有利于人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在穿戴睡臥上要注意防寒保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有“冬衣伸足臥,則一身俱暖”的名言,穿的內衣、棉襖、棉褲以純棉布為宜,和暖貼身,再套上外衣,可抵御寒冷;冬季手腳易發生皸裂和凍傷,外出要戴手套;鞋襪宜保暖透氣、吸濕性好,鞋底要防滑,腳暖則一身暖和舒暢。冬季北方多睡火炕,近些年來用電熱毯者日益增多,無論采取哪種,以溫度適宜為好。同樣,無論是用火爐、暖氣或空調,室溫宜18℃至20℃左右,且忌溫度過高,以免內擾陽氣,使之外泄,或積熱于內,形成陰虛火旺,痰熱瘀血,至春就會誘發疾病。此外,冬令養生要特別注意節制房事,以固護陰精。
調養情志動靜有度
祖國醫學認為,腎主水,藏精,在志為驚與恐,與冬令之氣相應。《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心主火,藏神,只有水火相濟,心腎相交,方可神清心寧。因此,在冬月閉藏之時,應調養心腎,以保精養神。《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要人們避免各種不良的干擾刺激,處于“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狀態,方可使心神安靜自如,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給人以愉悅之美。
由于冬季朔風凜冽,陰雪紛紛,易擾亂人體陽氣,變得萎靡不振。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冬天日照減少,易引發抑郁癥,使人情緒低落,郁郁寡歡,懶得動彈。這就要求在情志養生方面應做到,在風和日麗的天氣應到外面曬太陽,參加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并注意動靜結合,動可健身,靜可養神,體健神旺,可一掃暮氣,精神振奮,充滿朝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