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省衛生廳消息,截至5月5日上午10時,今年全省共報告手足口病病例1692例,死亡病例仍為3例(佛山市高明區2例,茂名1例)。
專家認為,手足口病為常見病,可由20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EV71病毒只是其中較為兇險的一種。手足口病的絕大多數患者病情較輕,可自愈或治愈。公眾無須恐慌,應科學認識疾病,做好個人和孩子的清潔衛生,一旦發現孩子有發熱、手腳口腔出疹,應及時送醫院治療。
專家呼吁:應讓中醫早期介入
手足口病疫情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昨天(5日),有廣東中醫界專家向記者反映:省衛生廳的“手足口病醫療救治專家組”竟沒有中醫參加。建議廣東應借鑒安徽做法,讓中醫早期介入,減少患者并發癥和病死率。
“這是對中醫的忽視!”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醫專家憤憤地說:據他了解,省衛生廳的“手足口病醫療救治專家組”清一色由大醫院西醫專家組成,沒有一個中醫參加。
該專家稱,5年前抗擊非典初期,很多西醫專家堅決不讓中醫參與治療,但后來世界衛生組織也承認,廣東等地中醫介入療效明顯;這幾年搶救禽流感病人,全國各地基本是上西醫“包打天下”,中醫很難插上手。盡管十七大報告提出“中西醫并重”,但一落實到具體工作,就往往是“重西輕中”。廣東要建設“中醫藥強省”,就必須扭轉這種失衡局面。
這位專家認為,與非典、禽流感不同,手足口病只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傳染病,目前西醫尚沒有疫苗、特效藥物。而中醫理論認為,其屬于濕熱疫毒,多采用清熱解毒、化濕涼血療法,臨床療效頗佳。建議廣東借鑒安徽等地的做法,出臺《中醫藥防治手足口病方案》,并讓中醫專家早期介入病患診治。
記者就此采訪了我省多名中醫專家,他們均支持讓中醫早期介入。曾在非典時期馳援香港的著名“抗非女郎中”、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認為,中醫越早介入防治,就能越有效減少手足口病的并發癥,提高療效,還能減少患者的醫療費用。
猛灌孩子板藍根容易傷胃,宜加藿香
廣東人有信中醫的傳統。這幾天,很多市民紛紛咨詢:哪位中醫擅長治手足口病?“二天堂”等大藥店里,板藍根沖劑一度賣到脫銷。一些年輕媽媽還在網絡論壇上熱議,“怎么灌孩子喝板藍根”。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科主任劉鳳斌介紹說,除了“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等預防措施外,中醫認為手足口病多由疫毒狎濕引起,市民可用板藍根或金銀花、蒲公英等清熱解毒的中藥煎水,給小孩服用預防感染。
另外,老廣喜歡藥膳食療,可用木棉花或雞蛋花、薏米煲湯,有利于祛濕。尤其推薦土茯苓煲豬骨湯,祛濕又清熱。
但對于有些年輕媽媽猛喂小孩板藍根沖劑的做法,劉主任認為不妥。因為板藍根性涼,濫服會導致孩子脾胃虛寒,建議適量,并加藿香或蘇葉這些比較溫性的藥物煎水,可以保護腸胃。
[預防湯藥]
1.安徽省衛生廳推薦的組方:金銀花6克,蘆根10克,淡竹葉3克,生甘草3克。用水煎服,一日兩次,連續服用7-10天。此方適用于3—6歲兒童,6歲以上者可加量服用,3歲以內嬰幼兒可減量服用。
2.劉鳳斌推薦簡方:板藍根15克,藿香10克,煎水服用。如孩子出現舌紅、舌苔厚,可再加金銀花10克、布渣葉10克煎水。一日一次,可服3日。
安徽省衛生廳發布《中醫藥防治方案》
記者了解到,這次手足口病疫情的重災區安徽也開始注重中醫藥防治作用。繼日前召開中醫專家專題研討會后,安徽省衛生廳昨天還發布了《安徽省中醫藥防治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方案(試行)》。
該方案提出,手足口病屬于中醫“溫病”范疇。病因為感受疫毒時邪,內傷濕熱郁結,心火熾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臟,建議臨床醫生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辨證使用中醫藥:
在疾病早期階段,運用“銀翹散”加減治療;在疾病發疹階段,可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在疾病發疹重癥階段,可運用“清瘟敗毒飲”加減治療。在嚴重并發癥階段,應運用“清熱解毒、醒腦開竅”的方藥“清開靈注射液”等。
該方案還提供了中醫外治法:選用西瓜霜或冰硼散、珠黃散一種,吹敷口腔患處,每日2次,可治療口咽部皰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