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啟一年來,截至今年6月18日,兩市共有281只股票獲準IPO,其中268只已掛牌上市,合計融資規模達4052億元。
一年發行281只股票,這算得上“吉尼斯紀錄”。美國股市擴容到800只股票整整用了100年時間,平均每年8只;香港股市擴容到800只股票也用了33年,平均每年24只。相比之下,我們的新股發行是否“心太急”了?
無論是上次股指從6100多點下跌到1600多點,還是今年股指從3200多點一口氣下跌700多點,股市暴跌難道與高速發行沒有關系嗎?不僅如此,在市場化發行的改革目的下,很多公司不僅加快了上市的速度,在融資金額上也是水漲船高,超募現象嚴重。本來計劃融資幾億,卻一下子融資十多億的現象非常普遍。高價發行和高速發行已經嚴重侵害了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
資本市場到了需要對發行體制進行反思的時候了。統計顯示,已經上市的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為56.48倍,其中創業板為68.40倍,在行情高漲時,部分新股甚至定出了市盈率超過百倍的“天價”。如果我們以市場化為借口,任由新股發行價格不斷上升,任由發行速度不斷提高,證券市場的未來一定會讓多數投資者損失慘重并喪失信心。若如此,未來的證券市場又如何健康發展?
一年融資4052億的更大后果是給股市帶來更多的限售股,為資本市場埋下隱患。按照目前普遍采用的流通股占總股本的25%計算,4052億元對應的解禁股規模將超過一萬億元。在股票供應源源不斷且絕大部分股票估值遠遠高于國際水平的現實情況下,管理層不能任由證券市場的風險不斷積累,而應該采取措施防范風險。
真正健康的資本市場應該是讓上市公司和多數投資者雙贏,而不是讓上市公司圈了錢而投資者血本無歸。把證券市場當成圈錢工具是極其危險的,管理層應該推動市場從融資市場向投資市場轉變,約束發行速度和高價發行,并提升流通股的發行比例,盡快實現存量發行,維護投資者利益。(記者 李允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