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規入市的可能路徑
6月中旬,中國銀監會曾向各地銀監局、各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緊急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管理的通知》,對銀行機構加強信貸管理進行窗口指導。
“當時監管層的主要意圖就是讓我們要嚴格把控貸款的發放,防止資金違規進入股市、樓市。”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表示,監管層已經察覺信貸新增規模速度比較快,存在不良貸款反彈的隱患。
然而,防不勝防。監管層的嚴控思路并未讓信貸資金“很聽話”。
中國工商銀行投行中心高級分析師史晨昱詳細解釋了信貸資金違規入市的各種可能路徑。
“信貸資金要經過精心偽裝才能進入股市。一般先將信貸資金化整為零,然后再集零為整,最終以非公開的、隱蔽方式進人股市。”史晨昱說。
首先,借助關聯企業或第三方賬戶隱蔽入市。企業借款人從甲銀行取得貸款資金,然后將貸款資金轉入在乙銀行開戶的關聯企業賬戶,再由關聯企業將貸款資金轉入在丙銀行開戶的證券公司。
其次,借助票據業務曲線入市。企業往往利用多頭開戶,多家銀行借款的方式,以及對貼現資金用途審查不嚴的漏洞,先在一個銀行簽發銀行承兌匯票到其他銀行貼現,貼現資金再轉到另一個金融機構賬上,然后將資金劃入證券公司。
第三,企業通過高管人員名義間接入市。借助高管人員名義入市的企業往往擁有較多關聯企業的集團客戶,他們在操作信貸資金入市時,往往先以企業高管人員的名義在異地(或者當地,更多的則是在異地)注冊若干關聯公司。在關聯公司名下,以自然人名義在多家大城市開立資金賬戶和股票賬戶。通過資金在多家子公司之間匯進、匯出的串賬方式,將信貸資金間接轉至關聯公司及自然人名下賬戶,再轉入證券公司。
此外,取得信貸資金的企業,通過轉貸的方式,將信貸資金高息貸給無力獲得銀行融資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大多將獲得的轉借資金投資房市、股市。
對于信貸資金違規入市的影響,史晨昱說,大量信貸資金違規入市,尤其是企業和個人炒股所需要的資金缺口直接或間接通過銀行貸款來補充,使信貸資金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推動股市的過度泡沫,造成了經濟的虛假繁榮。
信貸政策下半年擬調整
事實上,“天量”信貸帶來的風險和部分資金違規進入股市、樓市的后果,監管部門早已察覺并作出了反應。
7月13日,央行營業管理部撰文建議,未來監管層應合理控制信貸投放節奏,有效解決信貸結構性問題。要關注大規模流動性注入的潛在通貨膨脹效應,根據經濟走勢做好政策預案,做到未雨綢繆。
7月9日,時隔7個月之后,央行宣布發行500億1年期央行票據。
“盡管500億的發行規模并不是很大,但此次重啟標志著今年下半年公開市場操作的基調已經開始轉變。央行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加大資金回籠力度、抑制信貸過快增長。”有關人士表示。
而在此前的6月初,中國銀監會就向商業銀行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商業銀行嚴控月末、季末“沖規模”現象。
“但這些措施解決不了深層次問題。”上述消息人士稱,從目前的情況看,監管層考慮在下半年收緊信貸政策的理由主要是因為如果信貸繼續猛增,將導致難以控制的通脹、銀行壞賬和資產泡沫的風險。
“如果現在不收緊信貸政策,未來會有很嚴重的后果。”謝國忠說。現在的美元匯率處在下降狀態,中國放這么多錢出來,短期對人民幣匯率的壓力比較小。但等到美聯儲開始加息,對人民幣的壓力就會變大,到時中國就會處于一個比較難堪的局面。
此前,有專家曾表示,因為當前中國的經濟復蘇基礎尚未穩定,所以寬松的貨幣政策還是會起到鼓舞信心的作用,所以認為監管層只會對貨幣政策進行微調。
“微調是不夠的。”消息人士透露,監管層最近會把磋商結果向國務院高層匯報,“前段時間,中央領導頻繁到地方調研摸底,就是為了了解當前的企業經營狀況和經濟環境。”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陸新晨贊同此觀點,他認為,信貸的增速已經遠遠超過了正常的經濟范圍,加上又有部分資金違規進入股市、樓市,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靠多發央行票據、窗口指導、風險指引等軟性的措施,很難達到有效抑制流動性過度擴張的效果。
陸新晨表示,從6月份新增天量的信貸數據來看,更多的資金并沒有進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也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如果在擴張政策推出過程中,繼續執行寬松的貨幣政策,無疑會推動資產泡沫的不斷放大,造成物價上漲、資源錯配,這會加劇經濟惡性通脹的風險。因此,首先應該逐漸收緊的是寬松的貨幣政策。
“中國應對經濟下滑的急救政策是成功的,只是在貨幣領域出現了過激的力度。”上述消息人士稱。監管層需要對潛在的“滯脹”風險提前作出反應,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