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有關部門分析認為,前所未有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小板公司的經營造成了強烈沖擊,年報暴露出中小板公司存在著盈利能力、行業風險防范、快報誤差以及關聯資金往來與對外擔保等方面的問題和不足,值得投資者和監管部門關注。
一是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中小板有部分公司處在競爭激烈的制造行業,規模相對較小,處在產業鏈的中下游,短期內難以抵御成本要素價格暴漲暴跌、市場需求急劇變化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報告期內銷售毛利率下降,費用水平上升,資產減值損失擴大,造成整個板塊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數據顯示,2008年中小板公司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1.5%,比上年下降3.1個百分點,三項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到11.99%,比上年增加了1.35個百分點,資產減值損失占利潤總額的比重達到9.2%,比上年增加6.4個百分點,年內應收賬款和存貨余額增長較快。澳洋科技、景興紙業等6家公司,因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在2008年計提了5000萬至1億元不等的存貨跌價準備。
二是虧損面有所擴大。2008年中小板共有19家公司業績虧損,集中在化工、紡織、有色金屬等周期性行業,主要原因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石油、鋼材、有色金屬等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大幅跳水,市場需求急劇萎縮,產品售價大幅下跌,多家公司出現成本售價倒掛,期末對未消化的庫存計提了大量的減值準備。
深交所表示,盡管外部經營環境變化是造成企業業績虧損的重要原因,部分公司的管理層對行業風險缺乏足夠的警惕,在經營過程中延續了行業上升的傳統思維,大規模擴大投資,擴張產能,購入原材料,增加信貸,但隨著市場形勢的急轉而下,企業措手不及,造成產能過剩、設備閑置,財務費用、折舊費用和管理費用增加,存貨嚴重貶值,從而陷入虧損局面。
三是部分公司快報誤差率較大。中小板在3月和4月披露年報的251家公司,均按規定在2月底前發布了業績快報,總體誤差率很小,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平均誤差率分別為0.59%和1.56%,但還有10余家公司凈利潤的誤差率超過了20%。
據認為,業績快報誤差率較大的公司增多,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公司上年凈利潤的基數較小,很小的會計調整就會造成較大的快報誤差率,其實差異的絕對金額并不大;其二是在金融危機條件下,減值準備的計提金額較難把握,不少公司在審計過程中補提了減值準備;其三是個別公司日常會計核算不夠規范,審計調整事項較多。
對于此問題,深交所方面表示,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完善業績快報制度,同時也提醒投資者,在不確定性較大的經濟環境中,在閱讀公司披露的業績快報時,也需充分考慮業績快報可能不夠準確的風險。
四是關聯資金往來和對外擔保仍需引起重視。盡管中小板在2008年末不存在大股東及其關聯方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情況,但是深交所在年報審核中發現,個別公司規范運作意識不強,在年內與大股東發生過小額的非經營性資金往來,損害公司和股東利益。此外,中小板還有少數公司與關聯方存在較多的經營性資金往來,為本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聯營公司無償提供財務資助,或與其他企業相互提供擔保,存在一定隱憂。(吳銘)
|